当前位置:基督教阿们网 > 新闻 > > 正文

香港圣公会诸圣座堂合办「『被消费』的教会生活」专题分享

2019-04-30

核心提示:香港圣公会诸圣座堂合办「『被消费』的教会生活」专题分享作者: |来源:基督教周报| 时间:2014-05-10 08:56:03 | 浏览:642次 | 编辑:平安草   消费文化随着经济好转充斥香港,教会安逸地被消费文化渗透,崇拜渐渐被变成一宗「交易」,教牧和教友间变为供求关系。教会要免成...


香港圣公会诸圣座堂合办「『被消费』的教会生活」专题分享  作者:  | 来源:基督教周报 | 时间:2014-05-10 08:56:03 | 浏览:642次  |  编辑:平安草

  消费文化随着经济好转充斥香港,教会安逸地被消费文化渗透,崇拜渐渐被变成一宗「交易」,教牧和教友间变为供求关系。教会要免成温水煮蛙,首要重寻使命定位,加强圣经教导,教牧领袖带领教友抗衡消费慾望,在社区中见证上帝。由思道平台与香港圣公会诸圣座堂合办之「『被消费』的教会生活」专题分享,已於四月十九日举行,有逾三十人参加。




  思道平台召集人梅志荣博士认为,今日消费文化在不知不觉间渗入教会,教会在没有防备下生态被改变,程度已相当严重。他以崇拜娱乐化为例,讲道时间不能长,内容要幽默;敬拜重视表演性,只拣选精英加入敬拜队;奉献变为「出粮」给牧师的交易,会友选择性奉献,他说:「这些都是反映崇拜过程变得个人化。」

  梅博士直言有教会为鼓励会友奉献、祈祷,利用奖品为诱,亦有大搞美食节、嘉年华,入场便可参与抽奖。他续言亦有中产教会喜欢消费符号,高雅活动愈趋普遍,更有如外界「总理」形式推出十二万元一桌筹款晚宴。名人布道会更已充斥各阶层的教会,他说:「教会如果觉得个人需要是最重要,只会成为俱乐部。教会生活成为交易,会友计算付出後会赚取到甚麽,不再无私奉献。」

  梅志荣认为消费文化出现原是领袖热心引进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太随意使用。而且,信徒对教会的理解也有自己一套想法,常不自觉将框架带进教会,如公务员认为清晰框架最重要、商人认为资源必须善用等。他亦坦言改革宗带来历史影响,福音派否定教会传统後,将教会开放得太尽。加上近十年香港经济繁荣,教会少谈付出代价,对生活指引更少。

  梅志荣博士建议,教会需要重新定位,重寻使命本质。领袖层可减少处理行政的时间,一同回到圣经学习,带领会友活出不一样的生活,以行为见证彼此相爱。且强化圣经教导,再思领袖观,建立足够空间服侍,他提议:「今日教会过於内向化,团契是否可以不需每星期举行,改为对外社区服侍?」他认为会友应减少在教会内享受,多向外付出,恒常关怀社会需要,才能活出与消费文化不同的教会文化。

  圣公会诸圣座堂牧师范晋豪牧师认为,经济和消费本是正常,过犹不及才成为问题。今日供给者不断制造需求,教会进入消费文化时若不作批判,只会落入无止境的慾望与慾望交易中,永远无法满足。他续言,经济(Economic)一词,普遍被理解为因为人是自私的,所以想人供给。但此词本源是神学用词,是三一论中的经世三一 (Economic Trinity),原初意思是「经营世度,救济万民」,范牧师说:「重点是经济不一定只有一个向度,不一定指供求慾望。」

  他提醒教会需要入世,但不属於世界。但今日教会传福音时,原初美意是利用共同语言(common language)作切入点,最後却反被美轮美奂的世界吸引而失落使命。范牧师总结前圣公会大主教威廉。汤朴(William Temple)及潘霍华所言,指教会存在是延续耶稣基督,耶稣既是为他者而活,教会亦应如此,会友加入教会并非享有会员尊贵的待遇,而是成为同工(co-workers),承诺不为益处地服侍,见证上帝。

  「教会不是them(他们),而是us(我们),我们属於同一个教会。以教会为本位思考後,应该思考如何改善,继而用另类声音回应消费文化。」范晋豪牧师说。他分享圣公会诸圣座堂近年致力成为旺角区恩典的发射站,透过各类活动接触社区,同时回应消费文化,如每两个月开放教会停车场举办「二手平台」,鼓励信徒和区内街坊不计产品价值进行以物易物,潜移默化教导他们不与经济挂帅,肢体互相配合,供给需要。他亦要求教友持续地探访老人家、露宿者、智障人士等,说:「特别是年轻教友,希望他们升官发达的同时,不会看不见身边的疾苦。让他们知道能力愈大,责任愈大,与有需要的人相遇中得见基督和基督使命。」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