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绝望谷讲章

作者:ye_grace 来源:[网络收集] 浏览:
漫步绝望谷漫步绝望谷马可福音5章22-43节:22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23再三地求g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

漫步绝望谷漫步绝望谷 马可福音5章22-43节:22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23再三地求g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24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25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26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27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 28意思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29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30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31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32耶稣周围观看,要见作这事的女人。33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34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 35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36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37于是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不许别人跟随他。38他们来到管会堂的家里,耶稣看见那里乱嚷,并有人大大地哭泣哀号。39进到里面,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40他们就嗤笑耶稣。耶稣把他们都撵出去,就带着孩子的父母,和跟随的人进了孩子所在的地方。41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42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地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43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漫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漫步不是一般的走路。她不是为生活忙碌的奔波,不是为谋求功利的步伐,而是享受迷人的景色和心情的脚步。漫步可以没有目的,重要的是享受那一个过程。在那个过程里,你的心卸下所有的包袱,随着你的步伐漫游在无边的遐想之中。这是生活中不可言喻的绝妙的体验,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体验。在忙碌过一段时间后,我总会抽出一点时间漫步在公园里,或是感受落叶的萧瑟,或是注目西下的夕阳,或是凝视平静的湖水。由此看来,漫步不仅需要一个悠闲的心情,也需要一个美丽的环境。今年正月在家的那一段日子,让我对次深有体会。我所在县城是一个垃圾满地的地方,甚至在公园里也找不到一个令人舒心的角落,到了下雨天,满地都是污水。我对朋友说,每次出门的时候,,我恨不得可以把脚扛在肩膀上。当我们把“漫步”的心态扩展到生活时,我们会不会认为只有当生活风和日丽、花香常满的时候,人或许可以“漫步”的心态享受生活。当人生变得跟绝望谷一样荒凉黯淡时,我们该如何面对!鲁迅先生曾说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但是我认为基督徒可以有更高的境界:我们可以漫步在绝望谷之中。可是当我们经历过人生的挫折、无奈、心酸、悲伤、甚至是绝望后,不禁会问:我们怎么可能以如此诗意的心态去面对残酷的信实呢?这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童话罢了!然而,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大卫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我相信每一个基督徒的生活都可以是这样,关键是我们如何从信仰中发现漫步绝望谷的力量。我们的信仰是让我们有意逃避现实的苦难,以阿Q的精神自我满足吗?或我们的信仰是让我们对现实的苦难熟视无睹,以无所谓的心态逍遥自在吗?或者是要我们扮成一个超人,以大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死吗?让我们看一看圣经描写的一个人物——睚鲁。睚鲁是一个会堂的主管,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位非常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他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分:负责安排安息日会堂的崇拜事宜,平时监督会堂各项事务。会堂是犹太人除了圣殿以外,最重要的信仰、生活中心。比起耶稣,虽然耶稣也有许多群众拥戴他,但是睚鲁不像耶稣那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当他走在犹太人的社区里,人人都向他投射敬重的目光。无论是撒督该人,还是法利赛人或许都对他礼让三分。他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有一个十二岁美丽可爱的女儿。在别人和他自己看来,他的生活已经一无所缺了。        直到有一天他的女儿病了,病得很厉害,几乎快死了。作为一个父亲眼睁睁看着与自己朝夕相处十二年的女儿正在死去却无能为力,那一种心情怎一个痛字了得!此时此刻,他那令人羡慕的地位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光彩,显得灰迹黯然。经文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细节:睚鲁是个独自一人(没和他的妻子一起)来找耶稣。我们似乎可以想象:母亲压制着心中的抽泣,脸上勉强挂着发苦的笑容,守候在女儿病危的床边。父亲心力憔悴,拖着疲倦的身躯四处奔波,寻索一丝希望的影儿。        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时此刻,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女儿可以活下来,既是付上生命的代价,他们也愿意!此时此刻,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女儿撒手人寰。所以当睚鲁一看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中文新译本:),为着他的女儿,他丝毫没有顾虑自己的身份,为着他的女儿,他放下了所有曾经包装他的光环。睚鲁带着恳求又几乎带着命令的口吻再三的求耶稣医治他的小女儿。在他对耶稣恳求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女儿最深沉的爱怜,他称女儿为“我的小女儿”。这是一个多么富有爱意的称呼,可是爱的越深,伤也越痛。这个称呼的背后暗藏着他内心难以言喻的哀痛!        圣经对睚鲁的描写,让我们看见他外在真实的处境和内心真实的光景。圣经要我们直面人性中的软弱、伤痛、恐惧,甚至是绝望。睚鲁害怕失去他所亲爱的小女儿,这!是一个真真实实的睚鲁。作为一个真真实实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有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孤单寂寞、下岗失业、家境贫困、自然灾害、亲人离世、生老病死等等。一位弟兄曾跟我分享他的经历:一天,他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绝症。那天,他没有心思做任何事情。他决定去医院检查,坐在公交上,一路惶惶不得安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让他觉得似乎有一生之久,直至后来,医院检查报告出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他才松了一口气。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讥笑这位弟兄,也没有任何理由轻看圣经中的睚鲁,因为这都是人性真实的写照。圣经让我们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不敢面对的事情,让我们承认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绝望的——即使不是每个人都有肝肠寸断的经历。我们需要区分“绝望的事情”和“绝望的真相”:“绝望的事情”是属于现象的范畴,它是令人感到绝望的事件;“绝望的真相”是属于本质的范畴,它是令人感到绝望的原因——人的无能为力。人类或许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绝望的事情”,但是却无法解决“绝望的真相”。时过境迁,现代医疗技术完全可以阻止小女孩的病情发展到致命的地步。但正如葛培理说:所有的现代科技和医疗手段并没有改变人的死亡率,无论如何,人的死亡率仍然是100%。只要“绝望的真相”没被解决,换句话说,那个令人绝望的原因没有被解决,人的处境仍旧是绝望的。所以,我们的信仰首先要我们面对一个真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那么,我们的信仰是如何使我们漫步绝望谷呢?是不是我们所信仰的这位耶稣是一位一呼百应的神,所以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会为我们的人生劈荆斩棘,解决所有我们不敢面对的事情吗?他会驱散人生所有的乌云迷雾,使我们一生阳光明媚吗?然而这都是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这不是主耶稣带我们漫步绝望谷的方式。睚鲁也曾有过这样一厢情愿的幻想。对于睚鲁来说,他的重担已经卸下一半了,因为耶稣正和他一起“赶”回家的途中,这个“赶”字或许能体现睚鲁的心情,却无法体现他们实际行程的速度。圣经提供给我们的一个细节是24节: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睚鲁心里想着当然是越快带耶稣回到家越好,但是无奈有太多的人簇拥着耶稣。        睚鲁和耶稣只能在拥挤的人群中缓慢地、尽快地赶回去,不能再有任何的耽搁。但是睚鲁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个患血漏病的妇人的出现,耽搁了他许多宝贵的时间。在这段描写中对睚鲁只字未提,马可似乎是有意这么编排的,就好像耶稣在这件事情当中似乎完全不顾睚鲁的感受。但越是这种刻意隐藏睚鲁存在的描写却隐藏不住他焦急的心情,我们能感受到那张焦炉的面孔在这段文字中忽隐忽现。你是否能想象:你正坐在急救车上守护着病危垂死的亲人火速赶往医院的途中,急救车突然停下来,帮助街上另一个得慢性咽喉炎的病人,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反应?睚鲁心里或许也有一样的怨言:耶稣,我的小女儿快死了你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耽搁这么多时间呢?你这个女人啊,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凑合进来呢?你的病情完全不差这么一会儿功夫,为什么不等等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耶稣这样做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睚鲁希望耶稣能火速赶到他的家里,然而耶稣却好像有意地拖延。睚鲁不希望他的女儿死去,然而噩耗还是传到了他的耳边……好像所有的一切都事与愿违!在那一刻,他的心情一定跌落到低谷,他对耶稣的信心或许也已经开始动摇了。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通病:我们眼光近视到只能看见眼珠子前的得失;我们希望神做事情能合乎我们的心意——效率高、见效快、零风险、不遭患难、不受艰苦。        事实上,神不总是照着我们的意思,神还是让睚鲁经历了他最不愿意不敢经历的事情。但圣经的记载让我们看到耶稣有更美的旨意要成就在睚鲁的身上,。马可在记述这件实情特意采用了“三明治”的结构——把血漏妇人的故事放在睚鲁故事的中间,而这两个故事的主题都是关乎信心。这整件事情也是上帝特意的编排,经过患病妇人的事情后,看似耽搁了救治他女儿的黄金时间,导致他的女儿死了。然而耶稣给睚鲁的反而超过了睚鲁的所求所想,睚鲁只是想得到女儿,耶稣不仅救活了他的女儿,也让他学到真正的信心,甚至让他认识到耶稣是生命的主。这样看来,在面对那些我们不敢面对的事情时,不在于神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更有永恒价值的事情是神借此造就了我们的信心并使我们对他有更深的认识和经历!所以我们不要期待主耶稣会照着我们的意愿做事。   耶稣借着那位患病的妇人让睚鲁学习到了什么功课呢?让我们暂时把目光转到这位妇女身上,她不像睚鲁那样是一位有名望备受尊重的人。圣经中甚至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她只是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妇女。整整十二年,她不仅饱受身体上的病痛,她的心灵也不知忍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创伤和孤独。因为在犹太人的眼中,她是一个不洁凈的人。没有人愿意跟她接触,甚至连她「所躺的床,所坐的物,都要看为不洁净……凡摸这些物件的,就为不洁净。」(利十五26~27)。她是一个被人藐视、唾弃的人,这十二年来,她甚至不能到圣殿的女院参加敬拜。为了改变生活,她也四处奔波寻医。然而没有一个医生能帮助她,每一次她都带着希望投医,每一次都以失望告终。这种反反复复的经历不仅让她身心疲累,也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更糟糕的是她的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了。现在她已经失去了亲人、朋友、健康、地位、金钱和盼望。在她近乎绝望的时候听说了一位叫耶稣的人,她耳闻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她相信耶稣一定能医治她的疾病,现在她得知耶稣要经过那一带,就决定不顾一切地设法挨近他(别忘了,在宗教礼义上,她是一个不洁凈的人,任何人碰到她都会成为不洁凈的)。马可描写这位妇人是“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其实有很多人都在耶稣的后头,也拥挤在人群中,能碰到耶稣衣裳的人也不少。但圣经的描写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人潮中的这位女人的异样之处,她所以的动作都表明她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更不想别人认出她来),偷偷完成她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她的病情使她在光天化日之下难以向耶稣启齿,她能想出的方法就是悄悄摸一下耶稣的衣服。也有解经家提供这样的背景:那时一般人的观念,认为衣服带着穿衣着的能力。尽管这个观念本身近乎迷信,然而却表明这位妇女对耶稣坚定不移的信心: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她知道自己的处境是无医可寻,也无钱可用,现在她把所有的盼望都放在是耶稣身上!        这位妇人原本打算摸一下耶稣的衣服就悄悄离开,不料耶稣不仅知道这件事情,并且还不愿意让她一走了之。他停下赶路的脚步,转过身来说了一句令门徒费解的话:谁摸我的衣裳?门徒几乎带着不敬的口吻一脸诧异地反问耶稣:这么多人拥挤着你,还说“谁摸我吗?”。耶稣完全没有理会门徒的反问,继续四处打量要找到那个被医治的妇人。耶稣为什么非得把这个妇人找出来,让她在众人面做前见证呢?根据他以往的风格,他不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那些经历他医治的人不要把他的事情说出去吗?        只有那个妇人知道耶稣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在她自己身上所成就的事。她恐惧战惊俯伏在耶稣脚前,将实情告诉他。这位妇人在众人面前见证了她曾经那段何等无望的经历,她是以怎样的信心摸耶稣的衣服,又是怎样经历耶稣医治的大能。睚鲁也不亲眼目睹、亲耳听到了这位妇人信心的见证吗?当耶稣对妇人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一方面肯定了这位妇人的信心,另一方面不是也在提醒睚鲁要学习这位妇人以单纯的信心完全地依靠他吗?        在这位妇人身上,睚鲁至少可以看到她对于耶稣的信靠基于她相信耶稣的能力。虽然许睚鲁也相信耶稣的能力,但在面临即将来临的试验,他是否依然完全相信耶稣、信靠耶稣,不至于失去信心、灰心丧胆呢?有一个喻道故事:一群人在观看走钢丝的表演,技师问:你们相信我能走过钢丝吗?群众回答说:相信。于是技师从他们眼前走过钢丝。技师又问:你们相信我能扛着一头猪走过钢丝吗?群众回答说:相信。于是技师从他们眼前扛着猪走过钢丝。技师再问:你们相信我能抱着一个孩子走过钢丝吗?群众回答说:相信。技师接着问:有谁愿意把你的孩子借给我用示范一下吗?底下张口结舌、鸦雀无声……        虽然这位妇人的经历确实能给睚鲁不少的鼓舞,然而到目前为止,他对耶稣的认识还都是基于别人的见证之上,现在他得亲身经历信心的考验。正当睚鲁刚刚目睹了发生在那位妇人身上的神迹,噩耗随即传来——他的女儿死了。事态转变得太快了,在马可的笔下耶稣的话音似乎未落,噩耗已经传来。那句使人备受安慰的话或许还没未来得及触摸睚鲁的心田,那句使人崩溃的声音已经快冲破睚鲁内心的防线。        耶稣根本没有理会睚鲁朋友所说的话(有些版本的圣经把“耶稣听见所说的话”译成“Ingnoring what they said”),马上对睚鲁说“不要怕,只要信”。这简简单单,斩钉截铁的六个字是最温柔的安慰,也是最有力的命令。耶稣告诉睚鲁盼望还在,不要害怕。虽然耶稣要他面对信心的考验,但是耶稣没有将他人性的软弱置之度外。反而他是多么细腻地关怀睚鲁内心的起伏,他能注意到任何环境给他带来的影响并立马作出回应。耶稣提醒睚鲁“只要信”,“信”在原文中是进行时态,意思是要睚鲁继续地相信,保持对耶稣的信心。耶稣跟睚鲁的朋友经历着一场类似于拔河的较量,睚鲁的朋友要睚鲁注视环境的变化,而耶稣要睚鲁定睛在他自己身上,睚鲁的信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紧接着,耶稣挑选了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继续前往睚鲁的家里。当他们达到时,睚鲁的家里已经是哭声一片,看样子睚鲁的女儿真的是死了。耶稣也没有理会这些的哀号,甚至称他们的哀哭是“乱嚷哭泣”,因为在他的眼里,女孩不是死了,而是睡了。当然那些在场的人不能理解耶稣的话,他们竟然停止哀哭,开始嗤笑耶稣(由此可见,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地哀哭,只是装模作样)。为什么耶稣称睚鲁的女儿是睡着了而不是死呢了?因为他即将要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所以死对她来说好像睡着一般。女孩从死里复活的事情暂时谈到这,至少在这篇信息中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女孩从死里复活这件事情对睚鲁有什么意义?对于睚鲁来说,这一次他亲自经历了信心的历程,他对耶稣的认识也更进深一步,以前他相信耶稣有医治的权能,现在他认识到了耶稣是生命的主!对于耶稣来说,睚鲁的女儿被拯救和睚鲁信心的成长,哪一样更重要?我认为是前者,因为耶稣行神迹不是为了要给人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震撼。而是要给人的内心带来改变,这个改变是人认识他的神性,并使人以绝对的信心依靠他。这也是为什么耶稣不允许其他人跟过来,免得他们因为外在的神迹,而缺乏真正的信心很肤浅的跟随他!耶稣看重的是什么,人所看中的是什么?我们往往注重事情的结局,而不是事情过程的本身。思考这一段故事,如果我们注重的是故事的结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注重要从神那里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注重事情的本身,那么我们注重的将是如何学习信靠神。        神不一定让每一他的儿女都在绝望困境中经历神迹,但是神一定会让他的女儿在绝望困境中更深的经历他,认识他!史克利芬就是一个例外的例子:史克利芬的家乡是爱尔兰,因他的父亲为一皇家海军上校,他自幼即羡慕能作一名军官,故在考入英国圣三一大学后的第三年,转学入一军事学校。但他瘦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军校的严格训练,终于被迫放弃了在军事上的雄心,重回圣三一大学。毕业后一度过着教书的生活,还算安适;然而谁能料到,竟有两个悲剧接连临到他,拆毁了他憧憬已久的结婚计划。当他早年在爱尔兰时,曾与一女友订婚,两人相爱甚笃,及至结婚前夕,新娘竟坠水溺毙。后在加拿大,又认识亲族中的以莉萨(Eliaz Roche),但不幸就在他俩快要结婚时,未婚妻竟突然得了重病,倏遽离他逝去。(以上简介摘自网络)        在他的身上,再也没有看到死里复活的神迹,然而我们却再一次看到了另外一个神迹: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担我忧.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多少平安我们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都是因为未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我们有无试探引诱?有无难过苦关头?决不应当因此灰心:仍当到主座前求!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我们弱点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 我们是否软弱多愁,千斤重担压肩头?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你若真逢友叛亲离,好向耶稣座前求!到衪怀中祂必保护,有祂安慰便无忧! 我相信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诗意地漫步在人生任何一段旅途,甚至是在绝望谷之中。不是凭勇气,乃是凭信心!不是凭信心的本身,乃是凭信心的对象——耶稣基督。“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阿门! 相关阅读: 信心 (hxm, 2009-3-06) 坚固信心 (周永恒, 2009-3-18) 信心的力量 (guhongling202, 2009-3-24) 亚伯拉罕信心之道 (蒙爱蒙福, 2009-3-27) 2009年5月份讲道计划 (风中的歌, 2009-4-25) 大江教会2009年5月份讲道计划(2009年4月24日制订) (风中的歌, 2009-4-25) 踏出信心的脚步 (散步的海, 2009-6-18) 摩根讲道法 (rebekah, 2009-7-04) 斗旺佳音堂实习讲道集 (李朋, 2009-8-05)

1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