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可福音第六章

 

十 耶稣被乡亲厌弃 六16

  三部符类福音都有记载耶稣在自己的家乡被人厌弃的事。马太(十三5358)的内容与马可很相似。但是,在秩序的安排上马太和马可不相同。路加将耶稣被乡亲厌弃的事放在耶稣开始工作不久的阶段中。路加在内容方面也和其它两部福音书有很大的不同。

{\Section:TopicID=267}1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 经文中的那里很可能是指前面一个事件所发生的地方。虽然耶稣出生的地方是伯利恒城,这里所说的自己的家乡,正如路加福音一样,应该是指耶稣所长大的地方拿撒勒。在同一段记载里面马太并没有提到门徒与耶稣一起回乡的事。马可却清楚地记载门徒当时在场见证这件事。这个经历对门徒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个时候,门徒仍旧是在学习做门徒的阶段。他们所跟从的夫子,在自己的家乡被人拒绝的这一件大事,应该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课。

{\Section:TopicID=268}2

  在这之前马可已多次提到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传道和赶鬼的事(一212839,三1)。在迦百农会堂的教训中,众人是因为他的“权柄”而感到希奇。在拿撒勒,同乡们对他的教训感到希奇是因为他们对他太熟悉了!他们绝对意料不到那曾经在他们当中长大的这一位平凡者,会有这样惊人的成就。这节经文的上一段,只是说众人是因为听见耶稣的教训而感到希奇。同一节经文的下一段却提到他的异能。异能在这里很可能是指耶稣在其它地方治病、赶鬼和叫睚鲁的女儿复活这一类的神迹。拿撒勒人倘若到现在还没有亲眼看见过这些异能的话,也是应该对这些事有所听闻了。

{\Section:TopicID=269}34

  木匠 耶稣的身分与家庭背景在早期教会中都是教内和教外人士所关注的一件事,圣经对耶稣三十岁以前的生平事迹记载的不多。路加只提到少年的耶稣从耶路撒冷“回到拿撒勒”以后常常“顺从”父母的事(二51),并说耶稣大约在三十岁那年“开头传道”(三23)。马可在这里提到耶稣做木匠的背景。有些古卷却说是“木匠的儿子”。马太也是根据这样的古卷称呼耶稣是“木匠的儿子”(十三55)。路加所记录的是“约瑟的儿子”(四22)。学者们很难肯定哪一个古卷最接近马可的手抄本。接受马可居先性的学者们一般上都以耶稣是木匠这个记载为最早和最准确。那些以“约瑟的儿子”或“木匠的儿子”来取代的,可能是反映了早期教会某些有关耶稣身分的问题。木匠,正如其它劳工一样,在犹太人的传统和社会是被尊重的。然而,在希腊罗马的社会中,却是常被轻视的。有些第二,三世纪的护道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一些外邦人对耶稣是木匠这一个身分的轻视。护道者俄利根(Origen)和瑟修斯(Celsus)在争辩中便尝试否认耶稣曾经是一位木匠。其实,这一种的辩护或解释是不必要的。倘若耶稣自己真是曾经做过木匠的话,就反而会更有力地见证他道成肉身的卑微,以及他自愿成为人的奴仆的那一种事奉和献身的精神(参阅马可十45;腓二58)。

  马利亚和耶稣的母子关系在福音书里面是很清楚的。但是,正如在三31已经稍作讨论过的一样,耶稣和他的“兄弟”们的关系对某些人来说就比较复杂了。这也是因为记录少的缘故。马可在这里称耶稣为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虽然原文 adelphos 可以翻成“兄弟”,但是“长兄”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正确的。当然这是假定这四位弟弟都是马利亚在生下耶稣以后而生养的。在耶稣这四位弟兄中,雅各曾多次被提及(徒十二17,十五13,二十一18;林前十五7;加一19,二912。雅一1,和犹1比较不太肯定)。其它的三位,除了犹1的可能性之外,便没有正式被提名了。保罗在林前九5只是说“主的弟兄”而已。马太在同一段经文中很显然是根据马可,至于耶稣的妹妹也只有在这里以及马太同一段的经文出现而已。这一些家庭背景和关系都表示了同乡们对耶稣的熟悉。然而,这一类表面上的熟悉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耶稣有真正的认识。相反地,正如一句英文俗语所说的“熟悉往往产生厌恶”。同样地,同乡们也就因此而厌弃他或是因他而跌倒。想不到耶稣竟然成为他们的绊脚石。面对着这样的厌弃,耶稣带着很大的感叹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这一句话很类似当时的一些俗语。经文本身并没有清楚地说明所谓本地亲属本家是否也包括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他的弟妹们。马可曾经在较早时提到了这些人对耶稣的误会(三2131)。经文也没有明显表示耶稣在此是否以先知自居或只是一个比喻而已。路加在另一段经文中很清楚地记录众人公认耶稣为“大先知”(七16)。

{\Section:TopicID=270}56

  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甚么异能 这并非表示耶稣行异能的力量是可以被周围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所限制的。经文的目的主要是在说明耶稣的异能和其它工作并非是毫无目标或是机械式的。所有的福音书都一致地见证耶稣由始至终是一位主动者。他行异能和神迹的目的并非为了彰显他的能力。好多时候耶稣的神迹是对人的真正需要以及信心的一个具体和积极的反应。有些时候却是耶稣主动地采取行动。拿撒勒人对耶稣的厌弃基本上是出于他们的不信。这一种不信的态度使耶稣不得行甚么异能。耶稣绝对不愿将异能勉强地施行在不信的人身上。这种做法不但是能力的滥用,也是对人自由意志和自决的一种侵犯。但是,就算在这样一种不信的情况下,耶稣仍旧有一些工作的机会。圣经说他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拿撒勒人虽然厌弃耶稣,周围乡村却等待着他救恩的来临。

十一 十二门徒的使命 六713

  耶稣选召了十二门徒到现在已经有一段的时候了。这是马可第一次记载耶稣正式差遣他们出去的事。马太和路加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在内容方面却有显著的不同处。

{\Section:TopicID=272}7

  马可已在三15提过耶稣给门徒权柄赶鬼的事。现在可说是他们真正实习的时候了。除了赶鬼之外,他们的使命还包括传道和治病(六12)。这实际上是很全面地参与耶稣的工作。

  两个两个的出去 这种习惯在犹太人当中似乎是很普遍的。马可也记载了另外两次耶稣“打发两个门徒”出去的事(十一1,十四13)。这种出外的方式除了有伙伴的意义以外,可能还有彼此为证的作用。

{\Section:TopicID=273}811

  耶稣在这里给门徒这么详细的嘱咐,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他们使命中的迫切感。有重大使命在身的人,应该把衣食住行这些事物置之度外,才能专心地去完成使命。耶稣自己开始宣告 神国来临的时候,也是带着这样的迫切感出去的(一15)。

  进入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这一句嘱咐的话是有它的背景的。犹太人出远门的时候,住在别人的家是常有的事。正如其它东方人的风俗一样,犹太人常以接待远方来的人为美德。因此,门徒出去将会在各处被人接待,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然而,耶稣要他们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为了接纳主人的善意以及避免尴尬的事发生,门徒礼当不要在同一个地方随意更换住宿的人家。

  门徒是福音的使者。人对他们的反应,消极和积极的都会有的,正如众人对耶稣的反应一样。所谓不接待你们的,就是指拒绝福音的人。对这些人门徒就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犹太人出远门回来,特别是从外邦人的地方回来的时候,习惯上都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以表清洁。然而门徒在这里所表示的动作,主要是为了见证的缘故;意思就是说,他们既然已经把福音向人传开,那些拒绝福音的就应当自己承担这个重大的责任。这一个在 神和人面前作的见证,很具体的说明了传福音者以及听福音者都有很大的责任。

{\Section:TopicID=274}1213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传道悔改从旧约先知的时代开始便分不开了。悔改的要求在施洗约翰和耶稣的宣道工作上是很强的。这一点也在初期教会的宣道中清楚地反映出来。悔改的要求常带着很强的末世意义。因为这行动表示人已经进入了 神国的时代。见证这是 神施行大能拯救以及以公义审判世界的日子。门徒赶鬼的权柄已经提过了。马可在此记载门徒治病的事倒是第一次。

  油抹病人 可说是犹太人治病的“古方”之一。早期教会也有这个传统(参阅雅五14)。这种治病法所用的油可能本身有实际的医药功效。也有人认为这是油膏的一种象征性而已。其实,两者的意义可能都有。

  有关耶稣差遣十二门徒的事,有些学者怀疑它的历史性。他们认为这一类的故事,只是反映了初期教会有关宣道工作的认识和教导而已。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新约权威根据符类福音的共同以及个别资料的来源,接受这段记载的可靠性。实际上,这一段有关耶稣差遣十二门徒的记载与十二门徒的选召是分不开的。倘若耶稣选召十二门徒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他们被差遣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为十二门徒的选召主要是为了见证 神国的具体来临以及建立。耶稣因此差遣他们出去参与他自己的使命。十二门徒在宣道工作上的参与,也可说是一个过渡时期或是预备性质的活动。因为当耶稣在世上完成了他的工作以后,这些门徒就是继承他使命的中坚分子。

叁 耶稣在加利利以外的工作 六14~八26

{\Section:TopicID=276}一 施洗约翰的殉道 六1429

  上一段经文记述了耶稣差遣十二门徒出去的事。六30提到门徒从外面回来给耶稣的工作报告。在这期间马可穿插了施洗约翰殉道的事。约翰既是耶稣的开路先锋,他的被害可说是耶稣以后受难的一个警钟。马可记载耶稣是在“约翰下监以后”(一14)开始来到加利利宣道的,这点清楚表明两者的使命从开始便有很多密切的关系。

{\Section:TopicID=277}14

  希律王 这里所指的希律希律大帝的儿子安提帕。从主前四年到主后三十九年他便是加利利和比利亚两地分封的王。根据史家约瑟夫的记载,这个人有很大的政治野心。他非常重视王位及这个名号所带来的地位和尊荣。他的野心最终也导致他悲惨的下场。他既是加利利分封之王,耶稣的名声从加利利及其它的地方传扬出来,很自然地会使到希律非常关注。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这种猜想,似乎反映了希律因为杀害了约翰所带来的恐惧以及罪疚感。福音书并没有记载约翰所行的异能,但是,却一致地见证他是一位在讲道方面大有能力的先知。

{\Section:TopicID=278}1516

  耶稣的真正身分到如今仍是一般人猜测和讨论中的事,把他看成是以利亚的,在这个时候似乎很普遍(参阅可八28)。这些猜测的人,也许是因为看见耶稣像以利亚一样能施行各样的神迹。认为耶稣是先知中的一位的人也不少(参阅八28;路七16)。但是,这一些猜测都不能满足希律这个时候情绪交错的心理。他一直认为耶稣是复活了的约翰。可见约翰死亡的阴影不断地在困扰着他。紧接下来的一段经文是马可给约翰受害这个悲剧的一个记录。

{\Section:TopicID=279}1718

  希律大帝的整个家谱和婚嫁的各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希罗底这个妇人原是希律大帝的儿子阿利斯多布理斯(Aristobulus)的女儿。因此,是希律安提帕的侄女。按照史家们的考证,希罗底先嫁给他的叔叔腓力(这腓力并不是分封之王腓力,而是希律大帝和米利暗所生的)。根据约瑟夫的记载,希律安提帕在兄弟腓力还未去世的时候便将希罗底娶过来。施洗约翰强烈地指责这件不合理的事。这样的指责是有摩西的律法为根据的。摩西律法(利十八16;二十21)严禁一个人娶自己兄弟的妻子为妻,就是在兄弟死了以后也不能。只有一个特例记载在申二十五58里面,那就是当兄弟死后没有留下儿子来继承名分的时候,在世的兄弟便有“本分”将妇人娶过来。“妇人所生的长子必归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了”(申廿五6)。但是,约瑟夫记载说,希律安提帕是在兄弟腓力在生的时候便将他妻子希罗底娶过来。约翰所指责的不合理之处就在这里。再者,按照旧约的律法(申廿四),以色列的妇人并没有主动离婚的自由。罗马公民却有这样的权利。希罗底是一位罗马公民。这一点很显然不是约翰所考虑的问题。因为希律是犹太人的王,约翰根据犹太人的律法来指责这一门婚事是很合理的。希律在好些犹太人中本来已经不是一位很受爱戴和受尊敬的人物,约翰的指责当然对他的声望更不利了。然而,这一段所强调的,却是希罗底对约翰的仇恨。

{\Section:TopicID=280}1920

  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因为希律……敬畏他,保护他……就多照着行,并且乐意听他 希罗底到如今还不能杀害约翰,主要是因为希律个人对约翰这位忠心于 神的使者还存着很大的敬畏。希律对约翰的认识可说是很正确。他不只是敬畏他,并且还乐意听他。经文并未说明保护他是指谁对约翰的安全带来威胁。这很可能是指希罗底要杀害约翰的意图。就故事的情节看来某些古卷的“犹疑不定”(希腊文 eporei)可能比就多照着行(希腊文 epoiei)更符合希律当时内心的挣扎以及思想的矛盾。一方面他认识约翰是一个义人,并且乐意听他讲论。另一方面,他却缺少一种道德的毅力和勇气去接受并遵行约翰的教训。他的弱点最终使到希罗底有机会实现她要杀害约翰的恶念。

{\Section:TopicID=281}2129

  希律不仅是一位喜好尊荣和大场面的王,也是很老练的一个政客。他生日的筵席当然也是他用来搞好“外交关系”的良辰。但希罗底却利用这一个场合完成她的阴谋。经文并没有说明这一个“美人计”是否是希罗底主动安排的。希罗底对约翰的怀恨令人相信这可能性是很大的。当时得意忘形的希律恐怕完全没有意料到这一招。从希律向来对约翰敬畏的态度来看,他的忧愁应该是真实的。其实忧愁在希腊文(perilupos)是一个很强的字。在马可只用过两次:另一次是用以形容耶稣在客西马尼祷告的时候那种“甚是忧伤”的心情(十四34)。可惜希律的忧愁并不能使他背誓或在宾客面前丧失他身为一国之君的尊严。约翰结果成了真正的牺牲品。虽然约瑟夫也有记述约翰被希律杀害的事,他的注重点却是政治性的。马可的见证似乎是在强调希罗底所扮演的角色。

二 五千无牧的羊得饱足 六3044

  这一段是直接和六713有关系的。它不仅是给门徒出外的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也开始记述耶稣在加利利以外的工作。四部福音书一共记载了耶稣六次分粮给群众的神迹。这个事实说明了这一类的神迹在耶稣的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可六3744,八19;太十四1421,十五3239;路九1117;约六114)。

{\Section:TopicID=283}30

  使徒 这是马可唯一称十二门徒为使徒的地方。虽然新约圣经常用使徒apostolos)这个希腊文,它的背景和观念却是旧约的。它的意义特别是跟希伯来的动词“差遣”或“差派”(salah)有关。这个字所强调的是使命的领受以及它的完成。狭义的来说,新约的使徒是指耶稣当日所选召的十二门徒以及较后在大马色的路上蒙召的保罗。初期教会注重使徒与耶稣一起出入的事实。这主要是为了加强这些使徒见证耶稣复活的可靠性(徒一2122)。在广义的用法上,使徒似乎也包括了一些与保罗同工的初期教会领袖(徒十四414;罗十六7)。使徒在工作完成以后,给耶稣一个很详细的报告。这一点说明了被差遣者最终是要向差遣的主人负责任的。

{\Section:TopicID=284}3133

  耶稣给门徒的建议,除了为了实际休息的需要之外,可能还意味着对门徒这次出外工作的检讨。耶稣和门徒那种废寝忘餐的极端忙碌生活,马可已在较早时提过(三20)。

{\Section:TopicID=285}34

  耶稣和门徒在较早时暗暗的往旷野地方去的目的,很明显的是为了暂时可以歇一歇。他们并不是真正想逃避群众。实际上,马可所见证的耶稣很清楚地是一位不断在众人之中工作的仆人。众人或许多的人这个希腊文(ochlos)在马可一共出现了三十八次之多。这一次,群众的聚集深深地触动了耶稣怜悯的心。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这一句话,不论是耶稣自己的感叹或是作者的注释,都可以被看成是对犹太人领袖的一个批判。因为在 神的眼中,犹太人的领袖就是众人的牧者(结三十四)。犹太人在这个时候并不是没有领袖。只是这些领袖们没有真正负起带领羊群的神圣责任,结果使到众人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神在旧约先知以西结时代怎样怜悯祂的子民,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如今也照样怜悯这迷失的一代。经文中羊没有牧人这一句话,其实是直接从先知以西结书三十四5录取的。约翰福音也记载耶稣以“好牧人”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身分(约十118)。

  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这一句表示这许多的人,因为得不到好牧人的照顾和带领,结果因缺少真道而迷失了。耶稣的教训可说是对众人那可怜的宗教光景一个最积极的反应。

{\Section:TopicID=286}3536

  经文并没有说明耶稣何时开始教训这些群众。但是,天已经晚了,这句话很明显的表示耶稣跟他们在旷野已经有好一段的时间了。门徒的关怀是很自然的。他们的建议也是很现实的。但是,这一切都表示他们绝对不会意料到耶稣除了给众人美好的“灵粮”(许多道理)以外,还可以在面临真正需要的时候满足他们肉体上的饥饿。

{\Section:TopicID=287}37

  你们给他们吃罢 耶稣回答门徒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明显。倘若是为了考验门徒的信心的话,这个考验也实在是太大了。因为这的确是很大的一群人,单单男人就有五千(六44)。你们在原文中是强调性的。难道耶稣真是相信门徒有能力满足这许多人的饥饿吗?除非有神迹出现,不然的话,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事。然而,就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来看,你们给他们吃罢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合理的要求。因为耶稣最终是藉着门徒自己现有的粮食来施行神迹满足众人。事实的结果虽然如此,门徒首先对耶稣那一个看来是不合理的要求所作出的反应却是不太礼貌的。因为他们回答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么?当时一两银子大概相等于一个劳工十天的工资。门徒这一个不太礼貌的回答在马太和路加福音已被删去。

{\Section:TopicID=288}38

  可以去看看 中文可以去看看这个翻译,并没有真正地把耶稣那既强且带着命令式的语气表达出来。

{\Section:TopicID=289}3940

  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 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种安排的方式不仅是为了秩序和方便分粮的缘故,同时也含有“分享筵席”的意义。所谓一帮一帮的坐法,按照犹太人的习惯,是指一群人在分享逾越节的筵席。青草地似乎在说明这是春季或夏季的时候。

{\Section:TopicID=290}4144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篮子。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耶稣在这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很有意义的。耶稣拿着……饼……鱼不难使人想起在犹太人的家中,家主在用膳前手拿着饼将要祝福的习惯。望着天也是犹太人祷告的习惯。耶稣在这里的祷告,除了感恩之外,也可能是在祈求 神赐给他能力去施行分粮的神迹。犹太人祝福的观念和习惯主要是根据一个很正确的创造观。他们相信 神是天地的主宰和一切美好恩赐的源头。因此,人在领受这些恩赐的时候,都应当对 神表达祝祷和感恩的心愿。正如申命记八10所吩咐的:“你吃得饱足,就要称颂耶和华你的 神,因他将那美地赐给你了”。正统的犹太教不仅非常注重给 神的祝祷和感恩,甚至还禁止人未感恩前尝吃任何东西,认为这是一种不信的行为。家主在祝福之后,接下来便是将手中的饼擘开,自己先尝了一块以后才递给或分给其它在席上的人。耶稣在这里很显然是扮演着主人的重要角色。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见证。表明耶稣所行的确实是一个神迹,并不是某一种象征性的动作。所剩下的十二个篮子碎饼碎鱼也加强了这个见证。倘若单单男人就有五千的话,群众的总数目,包括妇女和小孩在内,也可能是在一万以上的。由于事件本身的神奇,使到一些学者怀疑它的可靠性。最普遍的一个解释就是把故事看成是传奇性。认为耶稣在旷野分粮的这一幕实际上是圣餐的一个比喻或象征而已。并非真正的神迹和历史。当然,对神迹的历史和真实性抱着怀疑态度的人,总是可以提出不同的观念和理由来尝试解释事情的真相的。见证的人或福音书的作者却很清楚地在这里记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相信这是神迹的人,也不一定需要否认这神迹中可能包含的某一些圣餐的意义。众人排坐的方式以及耶稣的各种动作都很自然的叫人想起逾越节的筵席,尤其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所行的。在类似或同样的一段记载中,约翰还特别说明耶稣这个神迹是在“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的时候施行的(约六4)。更有意义的是,约翰很清楚地把这一个神迹放在“耶稣是生命的粮”和“圣餐神学”同一章的经文里面(约六2465)。约翰很清楚的见证 神在旧约时代在旷野怎样将“天上的粮”赐给祂的子民,耶稣也在新约时代将“生命的粮”──他的身体和血──赐给相信他的人。因此,对约翰来说,旷野的分粮经历不只是一个真正的神迹,也含有很深的圣餐神学的意义。

三 耶稣在海面上走 六4556

  这一段经文与约翰六1521很类似。同样是在耶稣分粮的神迹以后发生的。主要不同的地方是:马可并没有说明耶稣在施行神迹以后,立即躲避群众的原因,约翰却很清楚的说是因为“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约六15)。

{\Section:TopicID=292}4546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祷告 催字在这里表明了耶稣那种快捷的行动。目的似乎是要暂时躲避群众。这是很现实的一群。像这种贫穷又迷失的羊群,一旦尝过了粮食的饱足以后,会不断地要求更大的满足,甚至“强逼他作王”,是不难想象的。其实,耶稣也很清楚地察觉到这一种为肚腹的饱足而跟从他的人的动机:“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约六2627)。耶稣不仅是辞别了众人,也暂时离开了门徒,为了是要有一些时间单独地祷告(参阅一35)。

{\Section:TopicID=293}4748

  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 加利利湖的风浪是很难预测的。因风不顺,摇橹甚苦是当地的船夫和渔人时有的经验。犹太人习惯上是把夜间分成三个更次的。马可在这里似乎是根据罗马人的算法,将夜间分成四个更次。在海面上走这几个字在翻释和解释上曾引起一些学者的分歧和争论。按照希腊文的结构,下面两种的翻译都是容许的:一、在海面上走,或二、沿着海边走。接受第一个翻译的,无形中也是相信这是一个神迹。支持第二个翻译者的解释是:耶稣实际上只是沿着海边走而已,门徒在夜里四更天从海中看过去,因为视线不明误认为耶稣是神奇地走在海面。这样的解释表面看起来是有一些道理,但在比较仔细的分析之下,尤其是从整个上下文的情景看起来,写福音书的人毫无疑问地是把这一段以神迹来处理:

{\Section:TopicID=294}4952

  那些认为耶稣只是“沿着海边走”的人的确很难解释门徒对整个事件那种极其惊慌,怕以及十分惊奇的反应。耶稣上了船,风就住了,这一点似乎也含有某些神迹的意味。最后一节的经文实际上是责怪门徒心里不信靠神迹的愚顽。意思就是说,倘若他们真正明白分饼的神迹的话,就不会为这一次耶稣在水面上走的神迹感到这么惊奇,这么难相信。无论如何,众人或门徒为耶稣的行动所感到的惊奇却是马可的主题之一。正如三712一样,这一段是作者在记载了一些耶稣的事迹以后的一个小结论。

{\Section:TopicID=295}5356

  革尼撒勒地方 位于迦百农的西南部。这一带地方由于土地肥沃,人烟也因此稠密。看情形这里的群众早已在那里等待耶稣了。作者在此所强调的,是耶稣治病的工作。

  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 这句话可以同时表达耶稣那不平凡的治病能力以及求医者的信心。因此,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这是很完美的结尾语。──《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