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可福音第五章

 

马可福音5120

“有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祂”(可52),这段经文一开始就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主对付被鬼附着的人这件事上。

从马可用这么多篇幅,详细记述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赶鬼这类事件。马太和路加也都记录了这个神迹,但相比之下都没有马可记得那么详尽。

在此之前,赶鬼的事情也曾经发生过。在迦百农的第一个安息日早晨,耶稣也在会堂里医治过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当天日落的时候,祂又医治了其它一些被鬼附着的人(12327,3234)。马可记载说,祂在加利利全地同样的赶鬼(139)。·马可宣告说,“污鬼无论何时看见祂,就俯伏在祂面前,喊着说,‘你是神的儿子。’耶稣再三的嘱咐他们,不要把祂显露出来。”在设立十二门徒的时候,祂赐给他们权柄赶鬼(315)。还有,祂在回答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指责祂赶鬼之时,曾经非常严肃的警告他们,因为他们污蔑祂是靠着鬼王赶鬼(32230),他们已接近那不能得赦免的罪了。

接下去就是这个重要的故事。我们继续研读本福音书时,会一再的接触到这类赶鬼的事。祂差遣使徒出去时,赐给他们赶鬼的权柄(6713);祂医治叙利非尼基妇人的女儿(七2530);在变像山下,祂医治那害癫僩病的孩子;约翰报告耶稣说,十二个门徒之外,有个不属于他们的人也奉祂的名赶鬼(938);最后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从她身上赶出七个鬼;并且按照马可所记,耶稣最后给门徒的吩咐之一,是他们可以奉祂的名赶鬼(1617)。

在格拉森这件事上,作者显然有意详细讨论“赶鬼”这题目。这件事从许多方面看都是很特出的,所以马可详尽的记录了一切。惟有马太告诉我们,当时被鬼附的有两个人。路加和马可只提到其中之一。显然的,因为这故事本身非常出名,并且这个被鬼附着的人之得医治也特别奇妙。原文的意思直译是,“在那里,有一个住在污鬼里面的人,从坟茔出来迎着祂。”摩利逊博士说,这句话所启示的意思是,污鬼在这人身上所表现的,反而比这人的人性更显著,更吸引人注意。在这里我们的主面对了一个最可怕的被鬼附着的人。由于这事的性质特别,并且经文又给与它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特别加以注意。我以为我们应该先探讨被鬼附着的一般情形,然后再特别思想这故事。

圣经见证,灵界事物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我不愿讲超越圣经的见证之外的东西。整本圣经承认这个灵气世界存在的事实,并且也承认它们是存在于某种条件下,也有特别的目的。还有,它们可以接近人。福音书所记录的事实,就是人会被鬼附着,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的主在地上服事时,也一再使用祂的权柄赶鬼。开始研究本福音书时,我介绍过的那位伯尔纳,曾经提到另一个事实,就是从马可福音似乎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启示是一步一步渐进的。

本事件发生以前,马可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个印象。我们的主经常遇到被鬼附着的男女,祂也经常使用权柄和能力赶出这些鬼。

有些人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说,这是因为我们的主不了解这些人的真相。我不拟在此加以辩论,因为这牵涉到我们对基督论的看法。而我个人不能接受他们对福音故事所下的这种定义或解释。

他们又说,没有所谓被鬼附着之事,祂只不过是使用当时的人惯用的言语,其实祂知道这些人并不是真正被鬼附着。在我个人看来,这样的论点等于指责耶稣鼓励人迷信,我不能够接受这样的解释。

他们又说,这些记录所用的言语是福音书作者自己所加的,是他们对耶稣所作之事的解释。他们用以记录的文字会使普通的人读来觉得祂真的在跟魔鬼对话,事实却非如此。祂只是使一些发疯的人平静下来,给他们平安,门徒们就把祂所作的事写成了现在圣经的内容。对我来说,这样的观点等于摧毁了新约圣经作者之权威,使人不能相信新约中所记的任何事情。

这些反对意见既然都不成立,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分别“恶者”和“鬼”。这两个名词有很大的区别,“恶者”是一个实际上存在的东西,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三十次,每一次都是指撒但。在教牧书信中出现了三次,都是当作形容词用来指恶人。所以,在新约圣经中,一般来讲,恶者一词都是指那个奇怪的、神秘的、可怕的东西,就是撒但;“鬼”这个字也一再的被使用,这是当时很普通的一个字。今天我们要解释这个字的意义可能有点困难,不过我们都知道在当时这个字的用法很普遍。假如把我们自己限定在新约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发现,“鬼”这个字经常被当作“污鬼”,或“恶鬼”的同义词。

我们还要注意的第二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必须知道,按新约所启示的,恶者和鬼之间的关系。前面我们讨论过,我们的主与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争论,因为他们指责祂靠着别西卜赶鬼。别西卜在他们的观念中是鬼王。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一种观念。我们要紧紧记在心中,我们的主当时是用最严肃的态度回答他们的指责,但祂并没有纠正他们的这个观念。祂承认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并且根据这个观念与他们辩论。祂宣告说,如果撒但赶出撒但,那么他的国就要分裂。祂这话等于承认了他们的观念正确,就是有一个属于邪灵或魔鬼的世界,而这世界是被那位他们称为别西卜的鬼王所统治、管辖、控制的。

有一位使徒形容耶稣基督的事工为“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这句话包括医治生病的和赶鬼。这里所显示的观念是,这个世界是在这一个鬼的控制之下。我们的主不反对这种看法。祂接受,并对付一切被鬼附的人,都是由这观念出发的。

在此要说明,新约中对于这些灵界事物到底是甚么,并没有明确的说朋。旧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人的灵。希腊哲学的观念是,他们是生活在远古“黄金时代”(译注:希腊传说中,人类早期无罪、快乐的一段时期)那些人的灵。他们认为这些灵界的东西并不邪恶,因此他们中间也有人去拜鬼。他们拜的并不一定是恶鬼,而是那些生存在黄金时代的人的灵。这样的看法,经过修正以后,今天仍然被某些人接受。另外有些人主张,这些灵界的东西都是亚当以前的人的灵。这些人在创世记所记录的时代以前,就已经堕落了。我提出这些看法,只是要表明人类虽有各种不同的猜测,至少都相信灵界物体的存在。当然,我们在思想这题目时,一定要谨记新约关于这事的启示,就是这些灵界的东西经常在寻找一些可以让他们安息的物质,经常借着某些东西活动并住在这些东西里面。虽然圣经对这个题目没有完整的启示,可是经常也会显露出一些线索来。

还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念,就是这些灵界的东西,乃是在最早时期因犯罪而堕落的那些天使。他们跟随路西弗,就是早晨之子,背叛神,与神为敌,后来成为空中掌权者的王、这世界的神。

新约对于这些灵界物体的存在,说得很清楚。对于他们能接近人,也说得很清楚。对于他们与人接触时,总是给人的生命带来破坏这事实,也说得很清楚。新约为我们所描绘的被鬼附着的人,是一幅很可怕的光景。所以,我们要先给“被鬼附着”一词加以定义。我们常用的“被鬼附着”一词,在新约中并没有出现过。新约所用的词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鬼化的人”,或者可以称之为“鬼人”。虽然我不愿大肆主张“被鬼附着”和“鬼化的人”两者之间截然的不同,但是我们还是要记住其中有所差别。因为,今天我们说到“被鬼附着”时,里面有我们自己想象的含义,所以我们应该矫正观念,不要滥用想象。要记住新约所用的话不是“被鬼附着”,而是“鬼化的人”,就是一个人被一个鬼或许多鬼所影响。新约明白教训,人有被鬼附着的可能。

现代人的经历也见证了新约的真理,特别是那些在海外宣教的宣教士之经历。他们见证说,他们确实遭遇到新约所描述的同样光景。他们又见证另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发现基督的名字和能力,足以赶出这些鬼,使人得自由。

鬼附着人的目的,从鬼这方面来看,永远是要找一个工具。鬼的力量是由外面得到的,而其结局也是可怕的。新约从来没有说一个人被善鬼所附,只有说到被神的灵所充满。也从来没有说,鬼附在一个人身上,目的是为医治、造福、光照那人。圣经从来没有说到,人能和善良、纯洁而圣洁的灵相交,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撒母耳的灵向扫罗显现。

人如果被鬼附着,会显示出甚么样的光景?第一,他要进入一个可怕孤独之地。这个人住在坟茔里,住在死人的地方,远远的离开其它的人。第二,他生活于可怕的,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约束他。第三,他的整个经历是日夜不安、整天喊叫。第四,他伤害自己,用石头打自己。最后,他搅扰了其它的人。有一位福音书作者说,没有人能从他住的那条路经过。这幅图像显示出,人被鬼附着后果是何等的可怕。

这故事对鬼本身有甚么启示呢?这件事最具启发性的事是,鬼认识基督,也服祂。这个人远远的看见耶稣,就跑过去拜祂。“拜”这个字的意思是他顺服于耶稣,俯伏在祂面前。他所说的话显示出他在基督面前敬拜祂的态度。他所问的问题很奇怪,也令人惊讶,“耶稣,我与你有甚么相干?”或者说,耶稣,我和你有何共同之处呢?他用奇妙的称呼来称呼耶稣。邪灵在基督面前经常都用“至高神的儿子”称呼祂。接着,他又提出一个请求,“我指着神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还有一个几乎不近情理的请求,“再三的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这是马可所用的词句。路加所用的词句是“鬼就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最后,他们吵着说,如果把他们从这个人身上赶出来,就让他们进入猪群里去。这表示,他们希望可以附在某些物质上面,以满足他们本性的需求。

请再读一遍这故事,以便观察基督如何对付这个鬼化了的人。他们向祂挑战说,我与你有甚么相干。这话是鬼借着那人说出来的。耶稣回答他说,“从这人身上出来吧!”这句话安祥但带着权威,那些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门徒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迦百农会堂里第一个安息日早晨,门徒们看到祂赶鬼时,也曾感到惊讶。他们惊讶的不是赶鬼这件事,因为文士也可以赶鬼。他们惊讶的是,祂的外表安祥却带着权威,只凭一句话,鬼就立刻承认,并降服于祂够权威。这里的情形也一样。祂说,“污鬼阿!从这人身上出来吧!”只有这句话就够了。

其次,鬼就要求说,“我指着神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基督问,“你名叫甚么?”这里有一件事特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仔细读过这段经文以后,我相信我们的主问的不是鬼的名字,而是那个人的名字,藉此以恢复那个人的自我意识。我相信,祂是以无限的温柔发出这个问题的。这个人正在摆脱那个折磨他生命的鬼之可怕控制,主问他,“你名叫甚么?”回答祂的是邪灵。不过,从这个答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人的痛苦和无助,“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在我看来,起初答话的显然是那个人,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被唤醒了。“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请注意,他说,“我名”表示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清醒。但是,很快的,那折磨破坏他生命的又回到他身上,“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邪灵要求去附在猪群的身上,马可说,“耶稣准了他们。”马太却记载耶稣说,“去吧!”耶稣允许邪灵进入猪群,也是对他们的审判,因为这群猪被鬼附着以后,都在水里淹死了,这群鬼也堕入无底坑里去了。

我无意介入有关这群猪的辩论中。我们只有说,耶稣的服事工作是在犹太人的地区进行的。即使祂是在希腊的城市中服事,耶稣所对付的也是以色列人。借着消灭这一群猪,祂间接的指责了那些养猪的人,因为这一行业乃是圣经所严令禁止的。

主对这人最后所说的话是,“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作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这段话就把耶稣服事的整个目的表明出来,就是祂怜悯人,把人从恶者的辖制之下救赎出来,这件事也显明了鬼附着人惟一的目的,就是要破坏人性。

最后的一幕却是令人伤心的,就是当地的人看见这事,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他们看见那被鬼附着的人坐着,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可是他们宁可不要这一方面的益处,反而希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干涉。因此,我们看到基督又坐上了船渡回到另一边去。

我们思想的这一段故事,对我们有甚么价值?我觉得圣经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对我们一定有价值。第一个价值是,这故事揭露了邪灵的世界。第二个价值是,它启示了我们的主有胜过这邪灵世界的权能。

但是,有人反对说,现在已经没有这一类故事了。这结论下得太快。我已经说过,宣教士在一些异教徒的地区所经历的见证是清楚而不可否认的。我以为整个邪灵的现象是整体一致的。现在人用“灵媒”取代“被鬼附着”。可是,基督徒若以不屑的眼光来看邪灵的世界,或是把它当作无稽之谈,那就犯了大错。邪灵的世界是真实的。有些人真的能和灵界交往,他们可以从灵界得到问题的答案。可是,如此一来,他们就被那灵控制了。邪灵成为他们的主人,他们成为这些邪灵讲话的媒介。人若如此被邪灵所制,就是被撒但所制,因为邪灵的范畴就是撒但的范畴。

退一步说,今天在英美等国虽然没有像福音书所记载那样被鬼附着的现象,我们还是要问,这本身是不是魔鬼的手段?今天,福音已经传到英美这两个国家,在灵性知识的水平上,虽然还达不到真正基督徒应该有的水平,但这些国家总比那些福音还没传到的地区高得多。很可能,在这些国家中没有被鬼附着的现象,本身就是撒但巧妙的诡计,在我们中间他伪装成光明的天使,邪灵伪装成神的灵来引诱人。

邪灵世界仍然存在,保罗的话仍然真实,“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改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但是,另一方面,主的权能和权柄仍然胜过这一切。因此,邪灵从外面接近我们时,我们有能力完全胜过他们,并且借着祂的名,我们有绝对的权柄和能力,可以把邪灵从人身上赶出去。不过我们必须先和主有真实的关系。

容我再引用保罗在以弗所书里面所说的话,好叫我们在对付这邪灵的世界时,“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我们要不断与那看不见的势力和敌人争战,和那些被大仇敌所管辖的势力和权柄争战,直到最后的得胜。

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仇敌,我们也必定要记住主的能力。保罗写道,“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这表示他对于邪灵世界有真正的认识,他用敏锐的眼睛看透了他们,也为我们记录下来。这样的认识,乃是出于基督所赐的光照。

所以,我们研读这些故事时,不要把它当作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老故事,好像这些邪灵只有以前存在,如今已经不再有。而是要认清,我们在地上实现神国的道路中,要不断与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恶魔争战。

我们主的权柄能管辖这幽暗世界。只要我们信靠祂、顺服祂,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得胜有余。

请我们记住:

地狱近在身边……但神更近,
他用火环绕我们。
看哪!信心的眼睛得光照,
看到全山充满光明的火焰。

马可福音52143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有一个女人……”(可522,25),从某些方面讲,在我们主事奉工作中所发生的事件里,没有比这段经文中这两个伤心的人之故事更美。他们都设法找到耶稣,也都得到了安慰。

这两件事是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马太、马可和路加都同样记载,那个妇人模耶稣衣裳的时候,正是祂前往睚鲁家的途中。从睚鲁的眼光看,这妇人拦阻了祂。可是,从耶稣的立场看,这妇人使祂更能帮助睚鲁。

这样把这两件事当作同一个故事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高的启示,就是神的仆人对人的悲伤很敏感,并且也可以看出,祂随时准备好,祂迫切的希望对人的伤痛有所作为。

这段经文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把这些受苦的人介绍给我们。从自然的角度来读这故事,无可避免的,我们会对这两个受苦的人产生一切的同情。由于我们自己都走过悲伤的道路,知道何谓痛苦,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历时已有两千年,我们对于睚鲁和这个妇人还是会立刻产生同情。因为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受过和他们同样的苦。

由于我们感情中有了这样的同情,便可以了解耶稣的态度,和祂举动中的温柔和能力。耶稣伸手帮助的结果,使这两个人杂乱而悲伤的心灵都有了平安和喜乐。

前面说过在格拉森的地区,我们的主用最奇妙的方法,表明了祂胜过魔鬼的权能。可是由于人类奇怪的天性,和不能解释的奥秘,当地的人要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于是祂就和门徒渡海回到对岸去。祂前不久才平静过这海面上的风浪。在海的对岸,又有一大群人围着祂聚集了,于是,祂就继续工作。马可在这里所用的字眼非常具有启示性。他说,“许多人到祂那里聚集。”这个字的意思表示,人们向着祂前推后挤的。祂不可能随意走动。他们把祂挤得紧紧的。不久以后,祂和睚鲁一起往前走,群众仍然拥挤着祂,推祂。不是故意对祂无礼,而是因为他们太渴望接近祂。这些群众充满了好奇和看热闹的心情,可是对耶稣心中的温柔和怜悯,以及宏大的爱完全一无所知。

门徒也与祂同在。祂所设立的十二个门徒都与祂在一起。这故事和其它的事件一样,对于他们在祂面前受训练,预备他们将来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他们心里对祂是忠诚的,但是也充满了无知。所以稍后,祂问“谁摸我的衣裳”时,他们不能了解祂的意思。而后来,祂叫那个小女孩复活过来时,他们也都觉得惊讶。

这是伟大的一幕,我喜欢在这里多讲一点。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希望能把当天的群众描绘下来。他们当中有些人快乐,有些人忧伤。母亲们也许把他们的小孩子高举过头,使他们在耶稣经过时可以看到祂。一些人在祂四周不断拥挤着,想要排开众人,到耶稣面前去看看祂。这是一幅伟大的人类画像。

让我们暂时不要注意这些群众和门徒,先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三个中心人物上:睚鲁、那妇人、和耶稣。我们要很仔细的看睚鲁,了解他的伤心。我们也要看这妇人,同情她的绝望。这样我们就可以带着敬意来看我们的主,看看祂对这些忧伤的人,对这些经历痛苦而孤独的人有何作为。

我们要先思想睚鲁和这小女孩的母亲。这母亲没有和睚鲁一同来劝耶稣到她家去,她和一般作母亲的一样,留在家中,在女儿身边看护她的病。这故事中,只有提到她一次。而且,若不是出于耶稣的体贴,根本就不会提到她。因为祂到达这个家以后,特地带着女孩的父亲和母亲进到内房去。不过,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睚鲁去找耶稣,而作母亲的则留在家中,在小女孩身边照顾她。

有多少人真正能够看到这些人呢?有多少人能看出这故事中所显示出来的父母之爱呢?这种爱是何等的希奇、神秘,不同于其它一切的爱。这种爱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质,它太细腻。太微妙、太柔和了,我们无论用甚么词汇来描写它,总是觉得不够。

睚鲁使用了一个词句,充分表现出他的心意。这个词句也表达了他的所有观念。睚鲁说,“我的小女儿!”哦!我们可以爱所有的小孩,所有的小孩可能被看为是神差遣到我们面前来的小天使。但是,这中间有差别。父母的爱当中含有最惊人,也是最高尚的责任感。如果有人对我说,你作这个,作那个,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我会反问他,为甚么?如果他回答,这是为了你自己的缘故。我可能回答说,滚开,不要管我的事。可是,如果他对我说,这是为了你家孩子的缘故,他就能征服我,能胜过我。哦!父母亲为孩子的那种痛苦的爱,可以叫作父母的人发抖。“我的小女儿!”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幅图像。路加透露了另个事实,她是一个独生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在家庭中还是一个充满安详歌唱的年龄。她已经长大到这个年龄,今天称之为少女期。在这个年龄,他们要作人生最重大的选择,他们就要从蓓蕾转变成盛开的花朵,发展他们的一切潜力。十二岁,多么可爱的年龄!

接着一句话,显示出悲伤的情况,“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这个家庭已笼罩了一层乌云。家中不再有欢笑,不必再多加描述,睚鲁的表情已经表达了一切。

然后,我们转过头来看这妇人。睚鲁的悲伤是深沉的,但是,这个女人的伤痛更深。一个妇人生命中所接触到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家庭、社会、和宗教,而这三者中家庭居首位。我不愿意忽略掉另一件相关的事,就是社会。我所用的社会一词不是指腐化败坏的社会,而是指真正的社会,指人们生活中的社交圈。宗教的至圣所总是为真正具有女人德性的人而开的。而在它的奥秘中,她将一再的发现别人所不知道的喜乐和经历。

现在看看这妇人,她受到了疾病的折磨,不但叫她虚弱,这病本身也可以毁灭她。不过,这不足以说明她悲伤的痛苦。我们必须按这妇人的年龄,和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可以叫她的生命更美满,更华丽的事物,来看这个妇人。在那个时代,患了血漏症的人都是要被怀疑的。结果,按照他们族人所规定的法律,她必须离开丈夫,不能留在家中。她必须被赶离社会,不能和以前的老朋友接触,也不可以参加会堂中的一切活动,更不可以进入圣殿的妇女之院。这真是一个可怜的妇人。按照我的了解,她的可怜不在于疾病本身得不到医治,而在于她无法享受到家庭的乐趣,以及无法过正常的社会和宗教的生活。十二年之久,她经历了心灵、肉体、精神的痛苦。她倾家荡产,想要恢复健康,都没有用。为可很直截的写道,她“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在睚鲁的事情上,十二年阳光普照的快乐生活,因着那个小女孩的死亡,突然结束了。在这妇人的身上,十二年的痛苦逐渐恶化,终于变成绝望。

现在,让我们观看主。我们已经跟随祂走过这些圣地。我们和那些群众一样,对祂教训人的智慧感到惊讶。我们也在祂面前看到祂能力的彰显。我们也看到祂对付邪灵世界,赶鬼。现在,我们要看祂怎样对付这些伤心的人。

这两个人都来就近祂,睚鲁带着公开的请求接近祂,这妇人却在暗地里接近祂。睚鲁在人群中挤向祂,用明确的话公开要求祂帮助,这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到的。这妇人也接近耶稣,怎样去接近呢?我不太清楚。我们知道在拥挤买票的窗口前,要挤到前面去是何等的困难。想一想,那一群饥渴的群众,拥挤着耶稣,而她是一个病了十二年虚弱不堪的妇人,她竟然能拥挤到耶稣的身边。她来了,她安安静静的来,她摸祂。“摸”这个字事实上的意思并不是很仔细的摸,而是在绝望的情况之下“抓”一把。这一个妇人在拥挤的群众之中,挤到耶稣面前,心里想如果我能摸祂一下,碰祂一下,我就必可得痊愈。她就是怀着这种信心来到耶稣面前。

马可用很直截了当的方法,告诉我们睚鲁所提出的请求。他的这种方法往往也具有启示性。睚鲁提出这个请求以后,马可说,“耶稣就和他同去。”请注意,耶稣立刻采取行动。眶鲁从心中发出的呼声,打动了耶稣的心灵。“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耶稣的同情心并不在小女孩,祂不同情死去的人。祂同情的是活着的人,叫祂动了慈心的,是她父母亲的痛苦。

在路上前进时,祂受到了耽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二件事。祂起身走了,但又停下来。那个妇人摸了祂,有能力从祂身上出去,使她得痊愈,祂就停下来。为甚么祂不继续往前走呢?不单单是因为祂要与那妇人讲话。是的,祂当然要与那妇人讲话。不过另外祂也知道睚鲁家的女儿已经死了,祂也知道报信的人正在前来通报睚鲁的途中。祂停下来,借着这件事要培养一个气氛,叫睚鲁能够相信。因为他听到这消息时一定会觉得一切都太晚了。祂停下来,是为了睚鲁。如果我是一个画家,要我描述睚鲁当时的光景,我一定把他描述成一个坐立不安的人。为甚么祂停留这么久?我的女儿就要死了!

过了一会儿,对着那父亲心里重重的一击临到了,“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所以马可写道,“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我们暂时不要管这件事的解释,先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甚么事。耶稣刚对那个妇人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的事病痊愈了。”就在这时候,报信的人到达了,“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那时耶稣说,“不要怕,只要信!”最绝望的一句话后面,紧接着就是这一句最安慰的话。是的,但是睚鲁怎能相信祂所说的这句话呢?那个妇人身上发生了奇妙的事。她宣告说,她只有摸了一下耶稣的衣裳,灾病就得到了医治。而耶稣又吩咐她,“平平安安的回去吧!”所以,耶稣在这里的耽搁,是有原因,有目的的。祂无论在何事上迟延,总有祂的意思。在祂迟延之时,帮助就已临到。在黑暗之中,光明就要出现。对于我们的基督,这永远是真实的。

然后,祂来到了这家。我们不必对当时的情形多加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如此悲惨。请听祂所讲的第一句话。祂就对他们说,“为甚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这是神对死亡的看法,拉撒路死的时候,祂也是说他睡着了,后来因为他们不能了解,祂才明白的说,拉撒路已经死了。祂就是因为他们对死亡的无知,所以才采用他们所能了解的话。祂如此对在房子里的人说,“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于是,从这故事里闪烁出祂的尊贵和权柄。那些人耻笑祂,耶稣就把他们都撵出去。只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和孩子的父母进到里面去。祂拉着小女孩的手,用亚兰话对她说,“大利大古米!”意思是小女孩起来。我相信普通的时候,耶稣是讲希腊话。为甚么这里祂突然之间改用亚兰话?可能祂使用的是这个家庭中的人通常用的话语,这表现出祂深切的爱。“小女孩,起来!”这个翻译并不太好,祂所用的话真正的意义是“小羊羔,起来!”祂拉着她的手说,小羊羔起来。

然后祂就把她交还给她的父母亲。可怜的小羊羔。祂把她交还给流泪、痛苦、和忧伤中的父母。祂把她从死里带回来,并不是为了同情她,而是为了同情她的父母。总之,我们的小羊羔在祂手中总比她以前的光景好。叫祂感动的是那位父亲的心。于是祂把女儿交还给他。叫祂感动的是母亲的心。于是祂把小可爱交还给她。哦!对这个小女孩,这事无疑的也有好处。可是归根究底,祂是把她带回来交还悲伤中的父母。

现在,我们要看看这妇人。这里有一两件事是一切相联的,但我们很少注意到。“祂便觉得身上的事病好了……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这就是整个故事。她摸祂。门徒对祂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呢。啊!是的,我的弟兄们,好久以前奥古斯丁就说过一句话,“肉体拥挤祂,信心摸到祂。”群众拥挤祂,可是这个妇人的痛苦和需要却摸到了祂。群众出于好奇的拥挤,和有需要的人痛苦的触摸,那稣永远分辨得清清楚楚。

今天,祂仍然能分别。祂永远发出同样的问题,“谁摸我?”许许多多的人拥挤祂、推祂。我们都真的对祂有兴趣,我们都喜爱听有关祂的事,我们都喜欢享受教会的崇拜仪式。然而,感谢神,永远有些人可以摸着祂,可以到祂面前。无论何时,一个人在绝望中,最后来到祂面前,摸着祂,祂一定会回答。需要的人的触摸,祂可以感受得到,祂也要立刻响应。

那时,那个摸祂的妇人必须出面说明。她必须承认,这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是为了耶稣的缘故。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睚鲁的缘故。因此,在耶稣发出这个问题以后,她就出面,把整个事实说出来。然后,耶稣看着她的眼睛说,“女儿!”这是记载中耶稣仅有的一次使用这个亲密的称呼。“女儿……平平安安的回去吧!”正确的翻译是,“女儿……进入平安去吧!”过去这十二年的时光都是一片荒凉的旷野,都是一片绝望的土地。现在祂说,“女儿,进入平安去吧!”你已经离开了家,现在进入我的家吧!你已经被社会排斥,现在进入与我一切的关系吧!你已经被拒绝于宗教仪式之外,现在和这一位把你带到神面前的人相交吧!“女儿,进入平安去吧!”她离开了。她到那里去?可能回到家里,回到朋友当中,可能下个安息日回到会堂中。详情如何,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她进入平安去了。即使会堂不再收容她,又有甚么关系?她已经有平安,她是耶稣的儿女了。

这些故事有甚么永恒的价值呢?这故事让我们明显看到,耶稣是极端的敏感。“敏感”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字限,可是,它还不足以表达耶稣的敏感。耶稣的敏感包括迅速、立刻、充分、丰盛、宏伟的响应。还有,这故事奇妙的启示了耶稣的理解。我相信在人类之间的爱和友谊之中,“了解”是最奇妙的特质。了解!这就是耶稣停下来对那女人说话,帮助她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过的祂很敏感的原因。“女儿!”不用讲太多的话,可是后来的人为了讲解这段话,却必须费尽口舌。可能在这段经文中最能代表祂的了解之神圣记号的,是祂最后的触摸。祂用手扶起那个死去的女孩,她听到祂那像音乐的声音,她的生命就复原,而她就起身了。然后祂吩咐他们给她东西吃。如果我们编造这个故事,我们一定不敢加上这句话。即使现在,我们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但是,祂是神,祂知道这个小女孩不省人事那么久,清醒过来以后,有了新的生命,她一定是饿了,给她东西吃吧!祂温柔的手触摸了这小女孩冰冷的小手,祂像音乐一般的声音把她的生命从遥远的地方带回来。祂并没有忘记她需要吃点东西。哦!耶稣何等的了解。

是的,但是你说,我的女儿死了!我失去了她!是的,但是你说,我生了病,却没有得到医治,我仍然在受苦中!像这一类的话,我们要怎样回答呢?我要带着崇高的敬意回答说,虽然我自己的女儿走了,祂没有叫她复活。虽然我们的疾病没有得到医治,我们还将再受漫长的痛苦,可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从这启示中,我们已经看到祂,知道祂的心肠,所以我们确信祂是同情我们的。

我们还要记住另外一件事。虽然如此,还有更多的孩子被抚养长大。不要把这些故事推到两千年前,神也把我家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接去了。作为一个父亲,我多么想保有她,可是她却已经去世了。然而,我家中还有其它的女孩子,她们与我的关系也一样亲密,主把她们赐给我,她们都还与我同在。祂仍然触摸这些小手,把这些小孩子养大。祂仍然医治病人,祂医治了许多身体脆弱的人。

因此,我们知道那些没有复活,没有得医治的人仍然在祂的爱里面。因此,无论对他们发生的是甚么事,对他们,对我们都是最好的。祂没有让我保有我的小女孩,祂把她接去,然而那是最好的。我不能十分了解为甚么,不过,我确定那是最好的。如果祂有那种能力,却不那么作,一定有祂更美好的原因。

祂能够让你家里生病的孩子活过来,可是如果祂没有使用那能力,那必定是为了你,为了孩子更大的好处。

我们当为这些事感谢神,这位耶稣今天依旧存在。

祂医治的衣裳,
仍在我们痛苦的病床旁。
我们触摸祂生命的宝座,
就得以痊愈。

──《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