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路加福音第廿三章

 

路加福音23112

在回答公会旳挑战时,耶稣明确地作了双重的宣告:祂是弥赛亚,祂是神的儿子。

第一个宣告并未引起众人旳愤怒,因为也有其它人自称是弥赛亚。当然这样的宣告很容易激起敌意。但随之而起的第二个宣告就为祂引来了亵渎的罪名,这项罪可以导致死刑。然而我们知道,犹太人当局不能判人死刑。他们多年前已经丧失了这项权利。因此若要治死祂,必须将祂交在罗马的审判权之下。如果到彼拉多面前控诉祂犯了亵渎罪是没有用的,他会嘲笑他们,把他们赶出衙门,因为罗马帝国愿意将任何神祉纳入他们旳巴特农(Parthenon)神殿。

这个事实说明了他们存本段经文中的这些行动之原因。本段经文一共有两个段落。首先我们看到耶稣被带到彼拉多面前,然后再被带到希律面前。套用祂自己旳话,他“被交给外邦人”。也许有人会抗议,说希律并不是外邦人。希律是以东人。希律的家族郄是以东人的血统。况且祂被交在希律手里是次要的事,因为祂先被彼拉多交给希律,希律又将祂交还给彼拉多。因此我们看到祂被交在代表罗马帝国的彼拉多手中,我们可以说,祂是被“交给外邦人”。这个在犹太人的启示之光外面的外邦人世界,拿耶稣怎么办好呢?很快的,这变成了彼拉多个人的难题。他一方面气愤大祭司,一方面气愤百姓·他忿忿地说,“我怎么办祂呢?”这里路加再度省略了许多细节,他用非常浓缩的形式来表明一些突出的事实。他断然的省略了某些事,以使那些重要的、关键性的事能被鲜明地衬托出来。有关祂清早在公会面前受审的事,他只记录了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对祂的挑战,以及祂的回答,这些都是最中心的事。此处他显然又采用同样的方法。首先让我们看有关祂在彼拉多面前的记载(17节)。

在彼拉多面前(17

“众人都起来,”指那些人?乃是聚集的长老和公会的人。“众人”的原文是pletho,意思是所有人,一切审问祂的人。他们起来,将祂解到彼拉多面前。

彼拉多的事迹是饶有趣味的。如果不是他与耶稣之间的关系,世人可能根本不会听到他的名字。也就因为他与耶稣的这种关系,研究圣经的人才对他这么有兴趣。我们知道犹太人恨恶他,他也憎恶犹太人。他一上任的时候,就采取了一项行动,大大激怒了犹太人。他将罗马的旗帜(上面有罗马帝王的肖像)带进了圣城耶路撒冷。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一种无可宽宥的亵渎行为。他最后不得不将这些旗帜拿走,但已经激起了众怒。他在政府中是一个冷酷、固执、无情、残忍的人。在他担任巡抚的四年中,他和犹太地的人、加利利人、撒玛利亚人的关系都破裂了。他们就是将耶稣带到这样的一个人面前。他们若要将祂交在罗马的权势之下,就不得不这样作,因为他是巡抚,握有内政、军事和司法的大权,所以他手中也操生杀大权。有一本福音书作者记载,彼拉多对耶稣说,“你岂不知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把你钉十字架么?”在人的层面上,他说的一点不错。他们为了将耶稣定罪,只好放下一切自尊、偏见,来到彼拉多面前。

他们在彼拉多面前提出控诉。如果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控诉,是不能将人犯带去见巡抚的。他们说,“我们见”,那是一个正式的用语,代表一种司法的行动;他们向彼拉多提出他们在公会审问祂时所发现的证据。“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该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

他们用“是王”,来向彼拉多解释“基督”的含义,他们这样作实在狡猾,目的在控诉祂犯了叛国罪。可能这些人也和当时所有官长一样,只想到物质方面的事,以为弥赛亚的惟一解释就是作王。他们的先知书和诗篇的经文,都介绍了弥赛亚的双重职分。祂是君王,祂是祭司。有关弥赛亚的预言都指出祂是头戴冠冕,身穿紫袍的那一位。但当时他们在解释弥赛亚的功能时,几乎不再提到祂的祭司职分。他们只想到“君王”,但平常他们也不敢轻易提起,因为提到君王就等于反叛罗马帝国。我想这就是他们在这里用“是王”一词的原因。他们没有对彼拉多说到祂犯了亵渎罪,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彼拉多对这一项罪毫不在意。他们控告祂诱惑国民;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的观点看,这都是一个明显的谎言。他们又控告祂禁止纳税给该撒,这是第二个谎言,完全歪曲了祂不久之前才说过的话,“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然后他们说了一句部分正确的话,“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他们只用君王来解释祂的声明。我们从这里看出他们如何向罗马卑恭屈膝,说谎,只用君王一词来解释弥赛亚的意义。他们是如何不明白先知的话语啊!他们又是何等诡诈啊!

然后路加记录了彼拉多的问题,“你是犹太人的王么?”路加在这里又有许多省略。他只记下彼拉多和耶稣私下交谈之后的一个要点,彼拉多直接以控告的立场问祂,“你是犹太人的王么?”

我每逢读到这里,就难免会觉得,彼拉多的话里带着刺;他讽刺犹太人的意味要多于讽刺耶稣。那时耶稣站在他面前,祂因为早先在被带到该亚法住宅之前所受的虐待而遍体鳞伤,血迹班班。我彷佛能看到那个傲慢的罗马巡抚,以一种奇特的、带兴趣的、困惑的眼光看着祂,然后对祂说,“你是犹太人的王么?”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出于控诉意图的问题,你自称是王吗?

祂回答了,“你说的是。”那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印证,“你说的是。”基督实际上是说,是的,我就是犹太人的王。

然后我们再次看到路加在记录上的简略。他这样记载,“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事实上这不是紧接着发生的。祂被带到彼拉多的衙门,祭司留在外面,只有彼拉多和耶稣在里面作了一次惊人的谈话。约翰记下了彼拉多审问耶稣时的谈话,他写道,耶稣当时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路加未记录这些谈话的细节,他只记录了那个中心的问题,和耶稣坚定的回答,然后彼拉多就对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甚么罪来。”

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应该认识清楚,这并不是在表达一个忠实的意见。这乃是当时法庭上用的词句,就好像我们现今在法庭上听到的裁决──“宣判无罪”一样。认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彼拉多违反律法的地方。根据罗马的律法,判决一个人无罪之后,惟一当作的就是解开他的捆绑,放他自由。为甚么彼拉多没有这样作呢?“但他们越发极力的说,祂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

现在彼拉多骑虎难下了。律法要求他立即释放这个犯人,但他为何踌躇不前?为何不解开祂的捆绑?因为当时祭司长和众人大大激怒,他们要求彼拉多更改他的判决,他们声称耶稣为害到国家。路加没有记下一切细节,另一位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他们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朋友。”

我终于明白彼拉多犹豫不决的原因了。他要在政治和公义之间作一番衡量。这是壁垒分明的局面。按着正义,一个无罪的人应该被释放。为甚么不放掉祂昵?彼拉多自忖着:如果我释放祂,这些愤怒的祭司一定会生乱子,他们向罗马告我,我的职位就难保了;而且如果引起暴动,会有多少人被杀害!我怎么办呢?我应该为了政治因素而牺牲祂,以挽救整个局面和我的饭碗呢?还是为了公义勇往直前,不计后果?那正是彼拉多的难处。他犯下了许多人所犯的同样错误,为了方便和安全,他出卖了自己的良知,藐视正义,玩弄政治手腕。

但是,他突然想到一个脱离这个难处的方法。“从加利利起?”你们说祂是加利利人?那么我就可以脱身了,我要将祂送到希律那里,让他来伤脑筋。我已经和希律断绝来往一阵子了,我们是死对头。如今正是大好良机,来弥补当初因为我将加利利人的血掺入祭物而引起的嫌隙。

我们在这里又看见一个严谨的法律名词,“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祂送到希律那里去。”“送”这个字是一个专门用语,指将一件案子由一个法庭转呈到另一个,通常指的是呈到较高一级的法庭。彼拉多不会承认希律的法庭此他的高一级,但在这个事例上,他显然有礼貌地说,让希律来处理这个案子吧!我把这个案子呈给他,由我的法庭转呈到他的法庭。

在希律前受辱(812

在新约圣经中,这个故事在许多方面都是最悲哀的。首先可悲的是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为甚么?他早已听说祂,他指望能看祂行神迹。他想为他那腐败的生活凭添一些刺激。因此他用各样的事来问耶稣,基督却一言不答。新约圣经中惟有他这个人,耶稣对他无一言可说。祂对彼拉多说了不少话,祂想尽办法帮助彼拉多,但是对于希律,祂一句话也不说。

我们暂且回顾一下希律的历史。有一次圣经上提到,希律知道约翰是个义人,“并且乐意听他。”那一次他曾非常接近神的国。但有一天他纵情酗酒,结果陷入了窘境。约翰早先就反对他娶淫荡的希罗底,即便那时候,希律仍护卫着约翰。他将约翰下在监里,不是为了要杀他,而是要护卫他免遭希罗底的毒手。一直到那一天,他在酒醉之下给那个跳舞的女孩应许,结果为了遵守誓言,他将约翰砍头了。也真是越来越堕落!耶稣从未见过他,他也从未见过耶稣。耶稣有一次差人传话给他,“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这里的“狐狸”在希腊原文中是阴性名词,不妨译成“去告诉那个母狐狸。”

祭司长和文士喧哗着,要希律采取行动。看看希律怎么作。他根本没有审问这件案子。祭司大声喧嚷,就是想要他开始审问。他们似乎这样说,你只是拿祂来取乐,你只是东问西问,指望祂行神迹;但我们希望祂被定罪。他们极力控告祂,他却似乎听若未闻。他们怕希律不定祂死罪。他们了解希律,知道他没有一点良心,他甚么也不在乎,因此他们大声告祂,希律却不理会他们。希律根本不在意有关祂的任何控诉,也不是拿祂当犯人看待,而是当小丑看。注意这个人是何等败坏他曾乐意听约翰讲道,但现在他却不能站在公义的立场看这件案子。

我们看见耶稣站在那里,饱受兵丁的凌辱和嘲弄,受到希律的讥笑。祂一言不发。这是很令人注目的,祂没有任何话对希律说。另一方面,祂的沉默是很美的。祂以沉默对抗加之于祂的一切侮辱。祂好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

这一切是如何的滑稽!注意看那些敌对耶稣的人如何联合起来。原先彼拉多恨祭司,祭司也恨彼拉多。彼拉多和希律彼此有仇,但是他们在这里都结成一党了。外邦世界、犹太人世界、混杂血统的世界、以东人都联合起来敌对耶稣。官长们是一直仇恨祂的。彼拉多起初漠不关心,后来因急于保护自己的职位而甘愿破坏公义。希律则是败坏的人,以愚弄人为乐。

路加福音231325

我们在这里看到,耶稣从希律那里回来,再度在彼拉多面前受审。彼拉多提到祂的时候,三次郄是用“这人”。祂的仇敌以前也用过同样的名称说到祂。此处没有记载耶稣说的任何话,因此我们在思想祂的时候,不妨将注意力集中在祂周围的人身上,特别是彼拉多。

彼拉多从这些事上得到一个好处,就是得到了希律的友谊。他和希律一向有仇,这种敌对的局面对于他,远比对希律不利。现在仇恨消除了,两人重归于好。但是我认为彼拉多在这事上也有不利之处。他又回到原先的难题中。他将耶稣送到希律的法庭,原是指望逃脱此事。但希律根本没有认真处理这个案子,他欢喜接见耶稣,想看祂行神迹。耶稣对他一言不发,他就和手下的兵丁一起嘲笑、戏弄祂,然后将祂送回彼拉多那里。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彼拉多又陷于原来同样的困境中。

本段经文中,记载了彼拉多三度想要释放耶稣。这是一个难懂的故事,因为当时是一个极其纷扰的时刻。一切司法的规则都被摒弃了。祂第一次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时,还有一些司法程序可言,但现在的审判却变成了法官和暴民的争论。这位罗马巡抚,握有整个地区人民的生杀大权,就如他所声称的,他有权释放耶稣,也有权治死祂。我们却看到这样手握大权的巡抚竟和一群暴民争论不休。最后暴民赢了,彼拉多被打败了。

让我们来思考彼拉多所作的三次尝试。故事的开头很有意义,“彼拉多传齐了祭司长,和官长,并百姓。”早先的过程并不是这样,那次聚集的都是与司法有关的人。现在彼拉多不仅传祭司长和官长,他也传来百姓。他想要当着众人释放耶稣。第一次审问时,他曾费心与祭司周旋,结果被他们逼得进退维谷。然后他把耶稣送到希律那里,想藉此推卸责任。这个计谋未成,他现在就想诉诸民意,将百姓拉到耶稣的一边。如果他的计划成功,他就可以击败祭司。“彼拉多传齐了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

然后他当着官长、祭司、领袖、和百姓的面,公开宣告他审问的结果,他以法庭上的用语说,“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祂是诱惑百姓的。”这是他们控告祂的罪名。“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祂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祂,并没有查出祂甚么罪来。”他在早先的场合已经宣告说,“我查不出这人有甚么罪来。”现在他又重复一遍,这是一个纯粹法律上的判决,“宣告无罪!”他接着说,就是希律也一样,没有找出祂该死的罪。

然后他作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故此我要责打祂,把祂释放了。”他的判决要求他释放这个犯人,但他说在放祂之前,他要“责打祂”。这是彼拉多所作的第一个不公平的决定。责打一个被宣判无罪的人是绝对不公平、不正当的。他想用妥协的方法解决这件事。杰出的政治家摩利(John Morley)在一篇论到妥协的文章里说,“在某些情况下,‘妥协’可能是我们的语言中最不道德的一个词。”他说得不错。如果不涉及原则,或者可以允许妥协;但是一个人若在原则的事上妥协,他就已经失败了。

彼拉多实际上说,这个人是无罪的,我不会判祂死刑,我打算释放祂。如果我让祂先受些苦,也许这些我所恨恶的人会感到满意一点。所以我先责打祂,再释放祂。因此彼拉多以妥协的手段作了一个不公平的建议。

再听听他们的回答。路加还是记得非常简单扼要,“众人却一齐喊着。”注意他们是异囗同声的喊。众人在祭司长和官长的影响之下,“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

有一些古卷说到,“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17节)。有些学者相信这是路加福音里面的批注,我想他们可能是对的。不管怎样,这节经文能说明这件事;可能这就是有些版本保留它的原因。

从别的福音书中,我们知道彼拉多要他们在耶稣和巴拉巴之间作一个选择。一般人都以为,彼拉多是依照惯例,让他们在耶稣和巴拉巴之间作选择。事实不然。他没有依循惯例。我们知道彼拉多有一个习惯,在这节期释放一个囚犯。马太说到,他“随众人所要的”释放一个囚犯。但这一次他没有让他们自由选择,他只限他们在两个人中间选一个。他实际上说,按照常例,你们可以在节期中任意选一个囚犯,将他释放;但是今年不同,我只给你们两个囚犯去选择。你们可以选巴拉巴,也可以选耶稣。我相信他一定以为他们会毫不考虑地选耶稣,因为这巴拉巴是“在城里作乱杀人”而被捕的。他们却没有控告耶稣杀人。他们控告祂诱惑百姓作乱,但祂末用暴力。

我们在此暂停下来,看看巴拉巴的故事。他因作乱杀人而被下在监里。换句话说,他在耶路撒冷生乱子,导致有人在暴乱中被杀害。因此他被控作乱和杀人的罪。我们通常将巴拉巴看成强盗,这是不对的。他一定是个政治领袖,因叛乱被捕。他的名字颇有暗示性,BarAbbs,父亲的儿子。这与其说是一个名字,还不如说是一个头衔。我们不知道他的真正名字。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知道。有一两个古老的抄本,俄利根(Origen)认为是可信的,他们给他一个名字──耶稣巴拉巴,和主的名字一样。这也许无法被证明,但我个人毫不怀疑它的正确性;也就是巴拉巴是一个假弥赛亚。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有一段时期许多假弥赛亚兴起。这个人也自称是弥赛亚,并且采用巴拉巴这个头衔。我不敢武断的说,他的第一个名字是不是耶稣,但他的另一部分名字巴拉巴却实在是一个头衔,暗示他是弥赛亚。他在耶路撒冷作乱,想要推翻罗马政权,建立他自己的国度。那就是巴拉巴。他不是一个寻常的强盗。

我们从彼拉多提出那个中心问题的方式,可以看出巴拉巴的第一个名字是耶稣。他说,“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祂呢?”他为甚么说“那称为基督的”?我个人相信,他是要将祂与那称为巴拉巴的耶稣分别出来。你们既然选择释放那称为巴拉巴的耶稣,我怎么处理这个称为基督的耶稣?

对我而言·这是了解整个情况的关键。如果巴拉巴确实是假弥赛亚,那么祭司和众人的选择就更有含义了。这些官长并不相信巴拉巴的自称是弥赛亚,但如果要他们在一个造反作乱、满手血腥的人,和一个从未使用过暴力的人之间作选择,他们却宁愿选巴拉巴而舍耶稣。我看见他们所作选择的后面,是他们对弥赛亚的主张、使命,和对神全能旨意的误解。他们对神国的想法纯粹是属物质的,耶稣在祂的教导中一再提到此事,祂私下与彼拉多谈话时也说到,“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

巴拉巴曾经想建立属这世界的国度,他也为此争战,流人的血。耶稣说过,不!这不是神国的方式。因此,众人是在两个对神国的不同观念之中作选择。他们把耶稣带到彼拉多面前,控告祂谋反作乱;但是他们却选择释放另一个因作乱杀人而下在监里的人,这是何等的矛盾啊!

彼拉多听了他们的选择,就第二度试着想释放耶稣。他第一次是建议鞭打祂,好将祂释放。第二度的尝试非常简略,也很戏剧化。“彼拉多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希腊文中的动词“劝解”有大声疾呼的意思。他们的回答非常突然、简单。“他们喊着说,钉祂十字架,钉祂十字架!”

但彼拉多还不死心。他作了第三度的尝试。显然他停顿了一会,等四周的喊叫喧嚷平息之后,再次向他们请求。他说,“为甚么呢?这人作了甚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祂甚么该死的罪来。”接着重述一遍他那不羲的、不公平的建议,“所以我要责打祂,把祂释放了。”为了让你们满意,我会责打祂,绐祂苦头吃,虽然祂是无罪的。然后我就放祂走。

接着呢?“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还能听到那一群因仇恨而失去理智,蛮横残忍的人所发出的呼喊。他们叫嚣着要流祂的血,于是彼拉多就将拿撒勒人耶稣交给他们钉十字架。只因为一群半疯狂的人所发的怒吼,他就下了判决。我怀疑历史上还有甚么事比这个更可悲了。“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

彼拉多那一整天都听到两个声音;也许还有其它的声音,但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他妻子的声音,她打发人传话给彼拉多;另外他听到更多的,就是他的良心所发出的声音,那声音一整天都在对他说:你要择善而行,不管天崩地裂,不管罗马政府是否将你革职,你都应该选择对的事,勇往直前;要依从你的良心。但是,“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案,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

就如我一开头所说的,这里的中心人物是彼拉多。我们后来又看见他出现一次。他们杀害了耶稣之后,又回来找彼拉多,要求派兵丁看守祂的坟墓。他的回答带着讽刺,“你们有看守的兵,去吧!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

从圣经以外的历史,我们知道那一天彼拉多得到了甚么。他牺牲了他的良知。他被召回,被革职了。然后历史的记载就中断了,人们常常想,他以后的遭遇如何?关于他的传说不胜其数,但有价值的却不多。

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值得一问的。我们不能武断地下判断,但至少可以考虑几个可能性。弗兰西(Anatole France)在他的书《珍珠之母》(Mother of Pearl)中,说到有关彼拉多的故事。他的说法是最令人惊异的。这故事名叫“犹太地的巡抚”。弗兰西想象彼拉多被革职之后,因为已聚敛许多财富,他就回到故乡西西里,过着不问世事的奢华生活。这个故事说到有一天他遇到旧日的朋友,两人谈论起犹太人,和在犹太地的那段日子。最后他的朋友说,“那时有一个年轻的加利利人,名叫耶稣,是从拿撒勒来的,他因为某种罪名而被钉十字架。我不太清楚他犯的是甚么罪。本丢,你记得有关这个人的事吗?”

“本丢彼拉多紧蹙着眉,用手顶住前额,一付陷入沉思的样子。沉寂片刻之后,他喃喃说道,‘耶稣?拿撒勒人耶稣?我根本不记得有这个人。’”弗兰西的故事在此结束。我想他写了许多事来导向这个结局,以显示一个人可能变得多么迟钝麻木,以致于连亲手作过的事都忘记了。他的猜测实在可悲,但也可能是事实。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科普替教会(Coptic Church)(没有人能武断的说他们信仰错误)中有一种传说,或者是一个传统,认为彼拉多后来受到妻子的影响成了基督徒,并为教会接纳。他的妻子被列为科普替教会的圣徒之一,在他们的日历中,十月二十七日是圣普劳科拉节(St. Claudia Procula),就是记念彼拉多的妻子普劳科拉。

另外有一个故事,说到彼拉多回到罗马后,有人发现他参加了墓窟中的信徒聚会,向拿撒勒人承认他的罪。

我不知道那一种传说是真的,你也无法知道。但我知道弗兰西的说法有它的可能性。我看见有些人确实丧失了一切道德意识、一切良知,遗忘了拿撒勒人耶稣,他们实际上也说,我一点不记得祂了。另外,我也知道,彼拉多也可能受了他妻子或别人的影响,有一天他跪下来说,“哦!拿撒勒人耶稣,我有罪了,我有罪了,求你施恩怜悯我。”这样,我将要在天上与他见面,因为耶稣为众人死,也为彼拉多死。

我们,必须在此告一段落,但不要忘了这个故事里的警告。这里讲到一个人,他存心想要作对的事,一整天在他的良知和利益之间挣扎,最后,暴徒的声音赢了,他犯下罪,违反了正义,也违反了神。

路加福音232638

路加在这里述说了钉十字架的事件。他和其它福音书作者一样,以敬虔安静旳态度叙述中心的事实。他用最简略的句子一语道出整个事件,“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马太、马可、约翰也是用同样简短的句子。马太说,“他们既将祂钉在十字架上。”用的是已经完成的语气。马可将这件事用寥寥几个字道出,“于是将祂钉在十字架上。”约翰采用相似的方法,“钉祂在十字架上。”

我所以强调这些,是因为我越来越相信,如果我们太注重肉身的事实,就会有失去属灵亮光的危险。我常常希望,最好没有人画过任何有关钉十字的的图画。我并不是否认主在肉身上承受的痛苦,但我觉得如果我们在教导孩童时,过多谈论到钉痕、荆棘、枪,这是很危险的。这些都是次要的;我承认这也是必须的,目的在将神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无比伤痛,显明给世人看。但我们的心可能因同情肉身的痛苦,而忽略了属灵的伤痛。

本段经文分成两个段落,首先是钉十字架之前的情形;然后是钉十字架的过程,和接着发生的有关事件。

钉十字架之前的情形(2632

我们必须记住,祂当时还是有人的肉身。自从祂和门徒用过逾越节的筵席之后,祂就一直滴水未进。祂在客西马尼园中,灵里伤痛,心灵和肉身都受着难以言喻的煎熬·以致汗如血珠流下。祂被带到亚那的住宅,在那里受人戏弄。祂又被带至该亚法的宅里,在公会前受审。他们后来将祂解到彼拉多面前,然后是希律那里,最后又解回彼拉多处。他一再受到侮辱和嘲笑。这就是祂走向十字架时的情景。

约翰再告诉我们,耶稣出去的时候是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路加提到了古利奈的西门被抓去背主的十字架。其实两者并无矛盾。从彼拉多的衙门到城门口这一段路,是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我们可以从一些图画中看出,耶稣经过了那段时间的折磨,已经精疲力竭,几乎无力负荷背上的十字架。他们到了城门口,就抓住古利奈的西门来替代祂。

我不打算讨论这个西门到底是谁。有两种可能:他可能是一个犹太人;他更可能是一个黑人。两种说法都缺乏证据。他是古利奈的土著,他不是自愿背负耶稣的十字架。路加说,“他们……把十字架搁在他身上。”马太和马可都说,“就勉强他。”“勉强”这个词在希腊文中是一个军事用语,意思是他们强迫征召他。我不知道他们这样作是出于内心的同情,还是害怕祂在钉十字架之前就死了,以致于他们的毒计不能得逞;但他们这样强迫一个人背耶稣的十字架,确实是一件不寻常的事。

马可记载到西门的故事时,特别提到他是亚力山大和鲁孚的父亲,显然这两个人也是耶稣的门徒。虽然西门并非自愿背十字架,虽然他是被迫如此作,但我相信因着这件事,他后来成了耶稣的跟随者。至少马可提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是一件有趣的事实,显然他们后来成了门徒。

然后路加说,“有许多百姓跟随耶稣”,其中有好些妇女,“妇女们为祂号咷痛哭。”这些妇女并不是加利利人。从耶稣对她们的称呼,可以看出她们属于犹太地,并且是这城的人。祂称她们“耶路撒冷的女子”。她们纯粹因为同情祂而痛哭。女性很容易因看见别人受苦而心中涌出悲伤和同情。她们看见祂,饱受忧患,伤痕累累,面容憔悴,就禁不住号咷痛哭起来。

耶稣转过身来,对她们说话。这是记录中从祂被定罪到被钉十字架之间,祂所说的仅有的话。因此,这些话语格外有意义。祂怎么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

然后祂重述先前祂在圣殿对门徒宣告的话,就是预言将有毁灭临到这个国家,而且在祂钉十字架后的一个世代之中,这事就必成就。

耶稣又宣告说,日子将到,人要因生育而受咒诅,并且要说那没有孩子的人有福了。“那时,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对小山说,遮盖我们。这些事(指祂所受的苦)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里还有生命存在,因为神的国已经临近了),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就是说,当这树枯干,被交在不义之人手中受折磨时,他们怎么办呢?

这些话非常严肃。里面有一些同情,是怜悯那将要受苦的人;也有坚定的宣判,就是有灭亡要临到拒绝祂的国家。

我们来仔细思考这些话,“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这些妇女为何号咷痛哭?因为她们看见祂受苦、软弱,她们只看到这些。当我们看见祂在通往十字架的道路上前行时,你和我看到的是甚么?如果我们只看到祂的软弱,我们就是瞎眼的。祂彰显的不仅是软弱,也是能力。我们看见祂带着能力前进,这能力不是出于人的,也不是人所能明白的,它远非人的哲学和神学所能解释,这能力乃是出于神的怜悯。我相信保罗写到神的软弱胜过人的刚强时,心中所想的就是这一点。

人怜悯祂的软弱,就可能导致对祂的不忠,也可能导致对祂的大能视而不见。从头至尾我们看见的情形不就是这样吗?祂的那些仇敌、官长、当权的不就是这样吗?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他们看不见,祂的大能,只看见祂的软弱。祂转身对痛哭的妇女说,不要为我哭。我们不也正想为祂痛哭?但祂说,不要为我哭。这话证明了祂知道自己正带着全能和尊严前进,祂的全能和尊严已经在祂甘愿受死这个事实上彰显出来了。在人这方面说,祂根本不必去受死。当祂的门徒在比哩亚和其它地方劝祂不要回犹太地的时候,祂大可以就此逃脱。但甚么促使祂回来?乃是救赎的爱和大能。因此祂说,不要为我哭。

我在希伯来书12章读到这样的话,“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有人将这节经文修正成:“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他们自己的,你们要思想。”这是因为手抄本的出入所引起旳问题。有些抄本是“顶撞祂”,有些抄本是“顶撞他们自己”。没有人能够断言最初作者用的是那一个字。我个人相信应该采用后者的翻译。祂固然忍受罪人对祂的顶撞·但祂最深的痛苦不在于罪人敌对祂,而在于他们对祂的顶撞将为他们带来毁灭。因此祂对妇人说,“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

耶稣在往十字架的路上所说的话,燃放出十字架真正的原则。“耶路撒冷的女子阿!”多么温柔、甜美的称呼,你们不要为我哭,当为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儿女哭。如果我们站在十字架旁,怜悯祂肉身上的软弱,我们就没有真正抓住祂那最深处的悲伤。让我们的悲伤,进入祂最深沉的悲伤领域中,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当祂因软弱而被世人怜悯时,祂正在运行祂那带着救赎大爱的永恒能力。追根究底,耶稣永远不是犯罪、被定罪的人类所怜悯的对象,祂是世人崇拜爱慕的对象。我们看见祂在华丽庄严中迈向祂的十字架。在这条悲伤而至高的通路上与祂作伴的,却是两个强盗。祂“被列在罪犯之中”。

钉十字架的经过(3338

“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我不知道这里译成“髑髅地”,能对我们的了解有多少帮助。这词的希腊原文是Kranion,拉丁文是Calvaria,希伯来文是Golgotha。这三个字的意思都是髑髅之地。我们现今在教会中把这词当作一个特定的地名。它只在圣经中出现这么一次。我们不知道它确实的地名是甚么。我个人相信,那不是我们传统中所说的山丘。戈登将军(General Gorden)发现了真正的遗址。它显然是当时的一个刑场,位于城墙外面,是一个状如髑髅的小丘。他们“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再听听当时的声音。首先我们听到耶稣的声音,“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那是人性的最高点。人们对于人性的伟人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我承认人性中再没有比说这句话的人子耶稣更伟人的了。祂的心中毫无怨恨、愤怒、或想要惩罚那些苦待祂的人之愿望。人们常常推崇武力。我听了耶稣这里的祷告,就知道惟一适用武力的地方就是地狱。

如果那是人性的登峰造极之处,那么它也显明了神最深处的事实。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十字架的意思是甚么?“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我读到这里,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祂的祷告蒙允许了吗?只可能有一个答案,他们毫无疑问的都被赦免了。这不一定表示,他们就开始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而是表示因着神听了耶稣基督的祈求,祂已赐下赦免给每一个人。有许多传说论到这件事。我们不能信靠传说,除非我们确知这个传说的后面有一些想要辨明真相的因素存在;传说常常会失真,是因为它们过分强调某事,或强调神奇的部分。我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如何,我没有任何证据;但是当我回到天家时,我若在天家遇见那些将钉子钉入耶稣手中,置祂于死的人,我也毫不以为奇。无论如何,祷告已经蒙了应允,赦免已经赐下。耶稣从完美人性中发出的第一声呼喊,启示了神心中最深刻的旨意、目的、和怜悯,我听到这呼喊,就不能不相信它已经蒙应允了,所有人都有机会得赦免。

我们继续读下去,就会听到另外的声音,“官府也嗤笑祂说,祂救了别人;祂若是基督,神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罢!”官长的讥笑实际上是对弥赛亚的试验,他们如何试验?他们说,如果祂是基督,是神所拣选的,祂就该救自己。他们根本不明白,“弥赛亚”的意思不是救祂自己,而是救别人。他们对弥赛亚的整个观念是愚钝的、物质化的、堕落的。他们看见祂被钉在十字架上就说,一切都结束了,祂根本不是弥赛亚,不然祂就不会被钉在那里,无法自救。然而祂仍被挂在那里;摆在他们眼前的,其实正是弥赛亚最高的证据。那就是弥赛亚的职分。祂不能救自己,为甚么?因为祂要救别人。祂能拯救别人,为甚么?因为祂不救自己。

再度,“兵丁也戏弄救。”他们没有说到弥赛亚,他们根本不知道弥赛亚是甚么。他们不在乎基督是不是神所拣选的。兵丁对这些都缺乏兴趣。罗马帝国也不在乎这一点。他们说“你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此处我们看见,他们在考验祂的王权,看看祂是否有能力照顾自己。他们没有看出,君王真正的基础在于照顾他的国度和子民。他们怎么可能明白?他们是罗马的兵丁,他们不明白一个帝王怎么会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如果一个罗马帝王不能照顾自己,这些兵丁岂不成了废物?作为君王的资格是:打倒众人,然后辖制他们,镇压住他们。因此这些兵丁嘲笑祂说,你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我们不论是从官长的声音,或是兵丁所代表的帝国的声音中,都可以看出人类的生命如何受到地狱的影响;人们以“顾念自己”为座右铭,并且用世俗对于“伟大”的观念来衡量弥赛亚和君王。但是,借着受苦、受死,弥赛亚的意义彰显出来了,祂不是要救自己,乃是要救别人;同时祂的王权也得到了永远的确据,祂决心受死,倒空、谦卑自己,以使人类得到高举和满足。

最后就是给祂题上名字。“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注意这些字有它的真实性,也有它的限制。祂是犹太人的王。祂是如此告诉彼拉多的。当彼拉多这样问祂的时候,祂回答说,“你说的是。”祂是神在以色列的旨意,是神的冠冕和荣耀。经过了长远的历史,现在这一位成就神旨意的人终于来了,祂有权作君王,祂确实是犹太人的王。

但这个头衔还是有限制,不能尽意。我们回到路加第1章。那里记载了天使对马利亚说的话,论到耶稣的降生,“可以给祂起名叫耶稣。祂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神要把祂祖大卫的位给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天使又加上一句,“祂的国也没有穷尽。”穷尽的原文是指没有限制。它描述的是耶稣的国度,那是没有限制的国度。犹太人的王,是的,但更进一步,祂也是神所膏,所命定的王;因此我们看见十字架乃是那永恒国度的冠冕!

路加福音233956

现在我们来到路加有关十字架的记载中,最后的几件事,以及耶稣被埋葬的情形。有三件事值得深思:

1·两个犯人的故事;
2·十字架上末了的事;
3·安葬。

两个犯人的故事(3943

首先看路加所记犯人的事。就像我们一再提及的,路加一向采用浓缩的方式,特别是最后这一阶段的记载。他有许多事没有记下。但另外一方面,他也记载了一些其它福音书作者所未记载的事,如果不是他记下这些事,我们就无从知晓。我们要常常记住路加在他的序言中所说的方法,他在那里说,他将传道之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他的那些事,“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将它们“按着次序”写下来。现在他细细考察这个故事,发现其中有一位犯人悔改相信耶稣。马太、马可、约翰也说到有两个犯人与祂同钉十字架,但仅仅路加记载有一个犯人归向耶稣。然而马太和马可也记下了一件路加所未记的事,就是那两个犯人最初曾与官长和兵丁一齐嘲笑、谩骂耶稣。

我个人认为,那个垂死犯人的信心故事可以说是耶稣基督一生事工中最奇妙的一个。我们仔细考察他首先为了耶稣,对另一个犯人说的话;再看他对耶稣说的话,那是出于一种需要得释放的感觉,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奇妙的信心表现。

首先来看这两个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人,是怎样的人。马太和马可用来形容他们的字,在今天也许可以译成强盗或土匪。路加用的是另外一个字,意指犯罪的人。

我们现在根据路加的叙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人身上;但也不要忘了马太和马可所告诉我们的话,就是他们两个最初一起嘲笑耶稣。就目前所知,这个人和耶稣惟一的接触就是在十字架上。当然这也不能绝对肯定。他可能以前见过耶稣,或听过祂的教训。这些我们无法确定,但就这里的记载看,似乎他第一次与耶稣接触就是在十字架上。

他在十字架上看见、听见了甚么?他首先见到一幅惊人的画面:这个人如此甘愿接受钉十字架的痛苦,一无反抗,一无哀泣。“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然后他听见耶稣的祷告,“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知道。”他也听到官长的声音,讥笑祂自称是弥赛亚。他又听到兵丁的笑声,嘲弄祂自称是犹太人的王。

然后,这件惊人的事发生了。就在这个黑暗遍布的悲剧时刻,在官长和兵丁无情的嘲弄中,忽然从十字架上传出声音来。犯人中的一位,越过耶稣的身体,对另一个犯人说话,责备他。现在留心他所用的词句。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么?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

这些话显露了一个事实:这个人的灵魂里面,起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路加形容他是一个犯人,那就是犯罪之人,无法无天的人。这种人不会把神放在眼中,也不会敬重他的同伴;他可以为了己身利益不惜杀死同伴。但是,现在我们听见这样的一个人居然承认有神,“还不怕神吗?”并且承认他同伴的权利,承认他受的惩罚是应当的。这就是悔改。

然后我们听到他对耶稣说的话。“耶稣阿,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这实在是一件令人诧异的事。耶稣已经被钉十字架了,祂即将死亡。这个犯人也濒于死境,他知道耶稣也一样快要离世。但是,他听见耶稣对天上的神说话,称祂为父,他又听到祂祈求父赦免那些苦待祂的人。他就向耶稣祈求,他相信耶稣将进入祂的国度,进入那有能力、有权柄的属灵国度。就在他垂死之际,当罗马的权势已经对耶稣施尽了技俩,将祂钉在十字架上;当他再也找不到世上的法庭可以投诉时,他突然发现还有另一个宝座,一个高过该撒的宝座,那里有一位父,可以施慈爱怜悯。他在耶稣身上看见,祂有权柄向那宝座,向那位父祈求,他就投身进入这个更广的领域中,进入这个人类更高的层次里。“耶稣阿,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这就是信心。

主的回答显示祂对这祈求运用了祂的权柄,“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乐园是指阴间里义人的灵居住的那一部分,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就使这一部分变得美好。

你可曾想过这件事对耶稣有何意义?让我们试着虔诚地进入耶稣的心意中。祂那时被祂的门徒遗弃,被官长嘲笑,被暴民唾弃、辱骂;突然之间,祂见到一线荣耀的亮光,有一个人承认祂救赎的王权,完全投身依赖祂的慈爱。就在那个时候,祂多少看见祂的灵魂所受的劳苦,祂的心就满足了。祂打开天国的门迎接这个垂死的犯人时,虽然祂仍在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但祂已经进入那摆在祂面前的喜乐中了。

十字架上末了的事(4449

我们接下去读。“那时约有午正,适地都黑暗了,直到中初。”整整有三个小时的黑暗,这三小时中发生了甚么事,没有任何记载。三小时的沉默,三小时的黑暗。三小时结束的时候,“约在申初,”马太记载着,“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

这是我们所仅知那三个小时中所发生的事。对我们这个按日头升起、落下计时的小世界而言,三小时是非常短暂的,但这短短三小时所发生的事是如此奇妙,难以描写,难以述说。在人类历史的潮流中,有无数个小时、日、周、月、年、世纪、千年过去了;但从属天的观点看,在这无以计数的年月中,这黑暗而沉默的三个小时,是最惊人的一个阶段。

路加接着记载,“耶稣大声喊着。”祂大声喊甚么?路加没有记录,他只告诉我们祂大声喊,但从其它的福音书作者那里,我们知道祂是说,“成了!”然后祂才说,“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然后,马太和马可说得很清楚,祂低下头,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个故事值得我们一再深思,直到我们的思想被淹没,我们的心被摸到,我们的意志被降服。这三个小时是如此惊人,奇妙,其中惟一的亮光就是那绝望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

注意祂大声的喊叫,那不是一个失败者发出的微弱痛苦的声音,而是一个胜利者的雄壮声音。“成了!”接着是平静、自信的声音,“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我们回到祂最早被记录下来的话,“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再来看祂现在的话,“成了!”“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不论如何,这事成了,在这黑暗而沉默的三小时中成了。

路加接下去记录当时立刻产生的影响。百夫长说,“这真是个义人。”三小时以前,那垂死的犯人才说过,“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

然后是路加特有的记述,“聚集观看的众人,见了这所成的事,都捶着胸回去了。”那不是通常众人观看钉十字架之后惯有的反应。他们那一天看见了希奇的事,听见了希奇的声音。遍地黑暗的现象一定使他们惊惧。他们捶看胸回去,带着伤痛的感觉。我们不要心存希望,认为他们中间许多人因此知罪。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是为五旬节预作准备。

路加也说到,一些祂所熟识的人远远站着观看。我相信祂肉身的两个兄弟雅各和犹大也一定在其中。我也相信就在这个时刻,他们的心就归向祂,让祂管理。我虽不敢确定这一点,但无论如何,当门徒在楼上等待圣灵降临的时候,他们也在其中;当圣灵降临时他们也与门徒一同在圣殿里,这都是引人注意的事实。

埋葬(5056

这个故事的结尾很优美,记载了耶稣的被埋葬。只有爱主之人的手,才接触过耶稣死去的身体。是一些爱祂的人将祂从十字架上取下,他们预备了坟墓将祂安葬。这里亚利马太的约瑟出现了。路加谨慎地描述他是一个“议士”,那是指公会的一员;“为人善良公义;众人所谋所为,他并没有附从”──是说他没有投票赞成治死耶稣;“素常盼望神国。”约翰告诉我们,他“因怕犹太人,就暗暗的作门徒”。这是很有趣的,在祂死亡的那日,关心祂安葬事宜的都是秘密的门徒──亚利马太的约瑟,还有尼哥底母。关键的时刻,常常是那些像彼得一样大声说,“即使众人都忘记你,我也不会忘记”的人,会跌倒失败;反而是那些暗地里作门徒的人,会突然激发勇气。约瑟的行动是出于爱,即使在极端失望的时刻,他仍不失爱心。那也是所有门徒的感觉.爱心胜过死亡,他们的手乃是爱之手。

我们从那些妇女身上也见到相同的情形。“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祂的身体怎样安放。”那些失望的妇女,对祂仍存着何等的爱心!

我们暂时告一段落,留下已死的基督在这里。想想看!若祂就这样死了,没有进一步的发展,那么你和我就成了最可怜的人。但是,祂没有死。即使在那个时候,祂也没有死。祂下到阴间,进入灵的世界。祂在那里作甚么?我相信祂在那个离世之人的灵聚集之处宣告祂的得胜。祂茌那里也迎接那个犯人,带他进入乐园。“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