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传道书第八章

 

四 智慧的功效与限制 八117

  第八章以谁是智慧人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开始,肯定智能的功能与价值,传道者站在智能传统的立场,表彰智慧;但他也从人生经验的层面,试验智能的功效。因此他在本章结束时,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承认智慧的限制。从“智能”的主题,可以看见本章各分段的关连:

(一)八19    智能的价值:转变人的性情,助人在王面前办事顺利。

                智慧的限制:人对将来无知,也不能掌管生死。

(二)八1014  对善恶因果报应的怀疑:接续上段“邪恶”的意思,从反面与正面探讨因果律,然后作出他最后的结论(14

(三)八1517  重申作者“享受人生”的劝勉,三次用“查不出”(17)表明智慧的限制。

{\Section:TopicID=229}1

谁如智慧人呢?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并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

  传道者肯定智能的价值,推崇智能,尊重和爱慕智慧人,所以说谁如智慧人呢?解释,由亚兰文借用过来的,指难题的解答或困境的出路,在拉比著作中,有用作“妥协”之意。智慧具有特殊的功效,能除掉人粗暴与急躁的个性或行为,使人用恩慈彼此相待。脸上的暴气,或作“严肃的容貌”(思高本),或“脸上的粗暴气”(吕译本),或译“忧郁”(现代本)。如果脸上的暴气脸发光相对,则脸上的暴气是指严厉愤怒,没有恩慈的容貌。在祭司的祝福辞中,“ 神发光的脸”,是指 神对人的恩惠和慈爱(参民六25;诗卅一16,六十七1,八十3719)。

{\Section:TopicID=230}2

我劝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 神起誓,理当如此。

  我劝你遵守王的命令 原文没有“劝”字,或译作“王的命令你要遵守”(吕译本),或“要遵守王的命令”(现代本)。作“我遵守王的命令”(拉丁武加大本),则与原文意思不同,原文祇有(主词),没有连接任何动词。有人认为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成“我的意思是”,或“我认为”。也有学者将命令两个希伯来文,合成一词,解作“面前”,故译作“在王面前要谨守”。既指 神起誓,理当如此,上下文脉胳不大清晰,可有不同的解释:(一)要遵守君王的命令,因为效忠国王的誓言,是指着 神的名而作的,故译作“这是为了你曾指着 神来起誓的缘故。”(吕译本);(二)因为国王乃 神所选立的,是 神在世上的代表,所以人要向 神起誓,支持君王;(三)参照古代近东的思想,君王是神圣的,理当遵守君王的命令,好像人向 神许愿一样。有些译本参照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将第三节首两字与第二节相连,译作“不要随便向 神许愿”(现代本)。

{\Section:TopicID=231}3

不要急燥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因为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

  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 原文意思不大清楚,按现有经文的意思是劝人忍耐,顺从君王,不可随意离开或辞去职分。但是,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却有不同的记载,将不要急躁放在第二节之后,第三节译作“你最好离开王的面,不要留在危险的地位上,因为王随意行事”。不要固执行恶,原文是“不要站在恶中”。“站在”,可解作“坚持”或“固执”,也可译作“反对”或“抗议”;,指凶险或危险的地位,或解作“困难”,“事情难办时,你不要固执”(吕译本),又或解作“不要作违反国王的事情”,“不要坚持己见,作国君不悦之事”(新英本)。到底传道者劝人远离统治者,抑或劝人在王面前忍耐顺服,不可急躁离开他呢?根据智慧文学的效忠国王传统,大抵传道者劝人不要违反国王的旨意,不可急躁行事,或在王面前妄自尊大(参考箴廿五56),因触怒君王,其后果不堪设想(参考箴十六14,十九12,二十2)。统治者单凭个人喜恶作抉择,绝不向任何人负责。

{\Section:TopicID=232}4

王的话本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作甚么呢?”

  君王拥有很大的权威,他的话语带有力量。有权力:原文是借用亚兰文而来的,旧约中只出现两次(八48),指“掌权者”或“统治者”;它本是名词,在这节作形容词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作甚么呢?”显示出君王专制的意识,君王不能容忍任何对自己权力有威胁的事物;传道者或者反映出当时政坛的实况:君王任意专横,不纳谏言。这都是从被统治者的角度而言的,不是所罗门王的自我批判。大意是王的话既大有力量,谁敢过问他所作的事呢?也可以理解作“事”,现代本译作:“王以权威行事”。

{\Section:TopicID=233}5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智能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

  这是传道者正面而肯定的训勉。命令,是指君王的吩咐,抑或 神的诫命(参箴十九16)呢?按上文大意,前者较适切;但以后者来说,则说明 神的诫命是专制君王政权的唯一审判者,倘若王命与诫命相违,就要依从诫命,才能避免祸患。经历,原文是“认识”或“知道”;“认识”不单是理智的认知,还涉及全人参与和投入,故译作“经历”或“经验”。辨明,原文与经历一词相同。定理,原文作“审判”、“判断”、“公理”或“裁制的过程”;在政治或行政上,定理指办事方式或决策的程序;若说万事有其时,定理指 神对万事的计划或审判。根据上下文的中心而言,前者解释较为合理。

{\Section:TopicID=234}67

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

  传道者又转向探索生命的奥秘(参三22,六22,七14,十14), 神早已安排万时,人无法知道将来的事。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这是第三章的主旨,命定论的思想重压在人身上。因为人的苦难,应解作“因为人的困难”(吕译本)。 神命定各样事物的时候和定理,成为世人困扰的源头,因祂不将这计划告诉世人,人不知道将来的事,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

{\Section:TopicID=235}8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

  命定论背后最大的困难是死亡的威胁,死亡夺取人的生命,人无法掌握生命,也不能战胜死亡,不能避免死亡的辖制,而且死亡也胜过邪恶的势力,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换言之,无人可以摆脱死亡的来临(参三19,五1317,六6)。生命,原文是“风”、“灵”或“气息”(参三1921)。

{\Section:TopicID=236}9

这一切我都见过,也专心查考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

  见过专心查考 意指传道者亲身经历和探讨,分述个人的体会。人虽在死亡面前无能为力,但人世间却有不少公义的事情,某些人管辖别人。令人受害,原文意思不大清楚,在希伯来文是代名词“他”,“他”可以是指被统治者或受欺凌者,和合本令人受害指的是受统治者摧残苦害的弱小市民;但有译作“有时统治人的人,自受其害”(思高本)。

{\Section:TopicID=237}10

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

  本节意思很难确定,参考其他译本,可知其中分歧的意见:

然后我见过恶人有人给他送葬;他们来来往往于圣所,终于在他们这样行的城里被忘记:这也是虚空。(吕译本)

有时我看见恶人被抬去安葬,而行义的人却离开圣处,而在城中被人遗忘:这也是虚幻。(思高本)

我看见邪恶的人死后葬在自己的坟墓里;从墓地回来,我听见有人称赞他们,而他们受称赞的地方正是生前作恶的地方。这也是虚空。(现代本)

传道者是否比较恶人和行正直事者的遭遇呢?和合本与思高本比较恶人和义人的遭遇,两者都会归入坟墓,也会被人遗忘;吕译本则将行正直事的译作“这样行的”,恶人被埋葬,他们生前所作的一切都会被城中的人忘记。现代本的意思是邪恶的人得着安葬,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他们虽作恶多端,但在他们生前作恶之地,竟有人称赞他们。

  现代本翻译是依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埋葬、归入坟墓译作“被人抬去安葬在(自己的)坟墓”。离开圣地,译作“从墓地回来”;圣地是墓地的委婉说法(euphemism),如“归入永远的家”(十二5)一般。在城中被忘记,希腊、叙利亚、武加大及一些希伯来古卷作“在城中被称赞”,且特别强调在那邪恶人曾经作过恶事的城中被称赞。大致上,现代本的翻译较合理,大多英文译本以圣地为圣所,也没有提及行正直事的人。标准本认为恶人生前常进圣所;耶京本译作“人们进入圣所尊崇那死去的恶人”;新英本与新美本根据 G. R. Driver 的窜改,失去恶人被安葬的含意,新英本说恶人因时常出入圣殿夸耀自己行事正直;新美本说恶人进入圣所,而离开圣殿时便被城中的人称扬。

{\Section:TopicID=238}11

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

  断定罪名 在原文是一个字,可能源自波斯语,后被吸收入希伯来文和亚兰文。在旧约圣经中,该字只在以波斯为背景的以斯帖记中(斯一20)出现,译作“旨意”;又在亚兰文经卷中出现(但三16,四17;拉四17,六11)。不立刻施刑是指恶人不立时得到惩治。所以世人满心作恶,由于恶人没有得着应得的惩罪,便无形中鼓励更多人去作恶,形成犯罪的风尚。原文采用冗长的句子说明这事,这是晚期作品的常用形式;满心,也是晚期希伯来文的表现特式之一。

{\Section:TopicID=239}1213

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 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恶人却不得福乐,也不得长久的年日,这年日好像影儿,因他不敬畏 神。

  传道者首先阐述与赏善罚恶原则相违的事情: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后用第一身单数“我”来肯定传统的观念。然而我准知道带出传道者的观念,他在理智上确定的知道善恶报应的道理。思高本的翻译较为清楚:“姑且不论;我确实知道……”。敬畏 神的人,终必得享福乐;恶人不敬畏 神,所以年日也不会长久,他们的生命好像影儿,不单没有实质,而且转瞬即逝。生命的长短是衡量福乐的准则,而获得福乐与否,视乎人是否敬畏 神。

{\Section:TopicID=240}14

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我说,这也是虚空。

  传道者反复思想义人和恶人的遭遇,发现有时两者所遭遇的,并不按照他们的行径而得。义人会得到恶人所当得的惩罚,恶人反而得到义人所当得的赏赐,这实在是虚空的事。有两首“智慧诗篇”也提出同样的问题,对于义人受苦,恶人倒享安逸而心怀不平(诗四十九,七十三)。上一节说明传道者在理智上的确信,但这一节以世上的经历与之作对比,显示出认知与经验的出入。

{\Section:TopicID=241}15

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因为他在日光之下, 神赐他一生的年日,要从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

  在一切矛盾与不知的境况下,传道者一方面承认敬畏耶和华的人,终久必得福乐;但另一方面,他看见一些不协调的现实,不是人所能控制或解释的,智慧也不能帮助人理解,于是他劝勉世人接受那些临到自己身上的事物,在其中寻找快乐。他肯定生命是 神所赐的,人生中有苦有乐,最重要的是懂得从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享受人生,快乐度日是传道者的生活目标。时常享受所得的,原文当译成“它必伴着他”,这个“它”指的是快乐的生活。

{\Section:TopicID=242}1617

我专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作的事。(有昼夜不睡觉、不合眼的)我就看明 神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

  传道者一心以智慧来验明查察世事,并 神一切的作为,结果发现:任凭世人费尽多少智慧和力量,也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或者 神作为的奥秘。无论“看明”或“寻查”,“要知道”这些事,结果都是查不出来(三次)。此外,人也不能完全理解赏善罚恶的因果律问题,这也是人生奥秘的一部分。──《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