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耶利米书第十八章

 

在陶匠的工场(十八112

陶匠的工场是古代世界生活中常见的特色。陶匠的技艺是时常都需要的。陶器是家庭中的日用品,而且是易碎的。近代考古学家有充足的理由为无数的陶器破片心存感激,因这些碎片有助于他们重建那些古代城市生活的图画。陶匠会坐在他的工场中,用脚旋转一块随一垂轴转动的大圆石。在顶上是另一块较小的石头,泥便置于其上,在陶匠熟练的手中定其形状。这是为甚么在第三节译作‘轮’的那个字按字义是‘两块石头’。泥一旦在轮上随陶匠的意思定了形,便加上釉,并在火炉中烘干。你会在传道经(西拉子耶稣书)卅八章廿九至三十节发见陶匠工作的一篇简明的描写。

耶利米必定时常停下来看村中的陶匠忙碌转轮做活。就在那工场中,当陶匠忙于他日常工作时,耶和华的话临到(请参一1114的注解──两个异象Ⅰ{\LinkToBook:TopicID=112,Name=兩個異象(Ⅰ)(一11-19}及两个异象Ⅱ{\LinkToBook:TopicID=112,Name=兩個異象(Ⅰ)(一11-19})。泥在轮上,但制成品并非常合陶匠的心意。也许泥的坚实度不很合适,也许形状不完全遂他的心意。有时陶匠要从头再做,重新把泥定形,把泥做成‘陶匠看怎样好,就怎样作’(第4节)。有话临到耶利米:这里是论 神和以色列的一个比喻── 神是陶匠,以色列是泥土:‘以色列家啊,泥在陶匠的手中怎样,你们在我的手中也怎样’(第6节)。

但这是甚么意思呢?曾有人声称:这在本质上乃是希望的信息:泥,在轮上作坏了,陶匠便把它重作,直至达到他的期望为止。因此以色列,有缺陷而造形歪曲了,会继续被 神重造,直到她真正反映出祂的目的。但是,假如情形是这样的话,那么七至十二节便不属这最初事件中的一部分,由于它们采取非常不同的方向。也曾有人指出这插曲与泥的质素有关。这是决定陶匠能用它作甚么的先决条件。因此是百姓的素质决定 神能用他们作甚么。 神向以色列,或向任何国家作的,有赖于那个国家在她的生活上对 神所要求的作响应或不作响应。这种见解比较切合七至十二节的经文,但以这种插曲的中心是指到泥的素质,这一点却全然不明显的。

最主要的问题确实在第四节强调了:那就是陶匠与泥土之间的关系。泥土完全在陶匠支配之下。他可以完全照他所喜欢的而行。以色列的情形也是如此,她像在 神手中的泥土,完全在祂支配之下,听祂使用。 神有自由照祂所喜欢的对待祂的子民。这可能是一个带来指望的信息,但它也可能是一个审判的信息。它是强调以色列的存在是要服事 神,不是 神服事以色列。以色列不能为了她自己的目的利用 神,正如泥土不能命令陶匠一般。你会在以赛亚书四十五章九节及以下各节发现用陶匠和泥土这幅图画表明这同一要点(请也参二19的注解──无辜者与犯罪者{\LinkToBook:TopicID=119,Name=無辜者與犯罪者(二14-19})。有时百姓口齿极其伶俐而又极有自信地论到 神,而且又似乎十分肯定 神所行的必定会证实他们自己的宗教见解,但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偏见,以致人竟会说,‘和耶利米一起去陶匠的工场吧’。

 神的这种自由在七至十节中应用于祂对待任何一邦或一国。正是这种自由使 神按百姓对祂怎样响应而能‘后悔’,就是改变祂的主意。一个被判死刑的国若‘转意离开她的恶’(第8节),就可以缓刑,一个国家沐浴于 神的恩宠中,‘若行恶的事’(第10节),就必遭毁灭。这普遍性之真理的含意于是便应用在 神自己的子民以色列身上。他们被 神定罪。只有一个希望:‘回头……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第11节;请比较七3)。但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情况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回头的召唤已是‘枉然’,已无用了(第12节)。百姓决心照他们自己邪恶计谋去行,至死而后已(请参四22的注解──先知的极大痛苦{\LinkToBook:TopicID=129,Name=先知的極大痛苦(四19-28})。

极不近人情的事(十八1317

最后一段以特别提及百姓决心坚持他们的恶道作结。但耶利米深信情形不应当这样。对于以色列民来说,他们这种做法是有点反常的。在这一段的开端他问我们在二章十一节所听见同一种令人惊奇的问题(请参注解──不忠奇案Ⅱ{\LinkToBook:TopicID=118,Name=不忠奇案(Ⅱ)(二1-13)(續)})。以色列民作了‘极可憎恶’或极其令人震惊的事(第13节)。以色列民在这被描述为‘以色列处女’(请比较十四17),并且在十五节提及向‘假神’(按字义是‘无价值的东西’)烧香的事实就清楚表明这种反常的做法是由百姓卖身、参与敬拜迦南丰饶神明的仪式之行径构成的。正如标准修订本十四节的注脚指出的,这一节的经文是非常不确定的。假如我们作意译并问如下之问题,或许我们便得到其中的意味了:

埃弗勒斯峰顶的雪可曾消失?
恒河的源头可曾干涸?

大自然是可靠的,不改变的,但以色列民是多变的,而且无理性的(请比较八7)。他们在古道上,就是在约的关系中,在 神为他们计划的道路上(六16)绊跌了;他们离开了这条大道,转到彷佛是一条并无去处的垃圾路。多么奇怪,多么反常,而且人人似乎都知道这一点。别人视以色列为可‘嗤笑’或用口哨喊召的东西(第16节),令人恐惧惊骇和避之则吉的对象。人人似乎都知道这一点,只有以色列不知道。这也许是在这种情况中唯一不希奇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家对本身的过错往往视若无睹,而对别人的过错却老远已注视到了,岂不是吗?

噢,惟愿有某权能者会赐给我们恩赐
使我们看自己像别人看我们一样!
那样就会使我们免除许多错误,
和愚蠢的见解。
(柏恩斯〔Robert Burns〕,给可鄙的寄生虫To a Louse〕)

但看到我们自己的真相难,要去面对就更难了。先知所诉的苦是以色列很少这样行,而因为这样她的命运已经决定。那从旷野刮来的灼热东风,会把他们驱散在仇敌面前,这话是指巴比伦人即将入侵。

这一段经文用一个平凡的例证作结。我们友善地对别人时,我们面向他们,与他们面对面讲话。在表达不同意,或表明我们受了冒犯时,我们便以背相向。因此 神和以色列之间关系的破裂,在耶和华如下所说的话中便指明了:

遭难的日子,
我必以背向他们,不以面向他们。

敌对与尖酸刻薄的回应(十八1823

耶利米对引致国家毁灭的宗教领袖(祭司、先知,和智慧人以及他们在群体中的职责,请参二8的注解──不忠奇案Ⅱ{\LinkToBook:TopicID=118,Name=不忠奇案(Ⅱ)(二1-13)(續)}和八89的注解──盲目的自满{\LinkToBook:TopicID=143,Name=盲目的自滿(八4-12})之谴责是毫不容情的。他们的反应是采取步骤,破坏他的名誉并令他闭口。这是任何掌权当局,不论是政治的或宗教的,对不合意、持异议之声音的自然反应。在我们今日的世界它以许多形式出现──苦工营、精神病院、放逐、操纵传媒、取消任教的权利,解雇的评语是:‘噢,他是自由派……或福音派’。‘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第18节),意思大概是指辱他,散播中伤他的闲话,或甚至正式依法控告他。无论用哪一种伎俩,目的是要证明他们对先知传的信息漠不关心是正当的。

耶利米的反应是恳求耶和华不要对他所处恶劣情势漠不关心:‘耶和华啊,求你理会我’(第19节)。他激烈地抗议,说他并没有做过甚么以致要受这样的对待。相反地,他曾在祷告中为群体代求,设法使 神的忿怒转消(请比较十五11)。然后我们听到从他口中突然发出最尖酸刻薄、高叫报仇的话攻击他们(第2123节)。这样的呼声虽然在旧约别处也找到,特别是在那些哀歌式的诗篇中(例如诗一○九120),人是很难不被耶利米这些被称为‘不合福音之祷文’所困扰的。

有些敏感的注释家曾想从这卷书中剔除这几节,认为与耶利米不相称,但这是不顾一切要摆脱困难的做法,这困难本是我们必须设法诚实地面对的。曾有不少人尝试把耶利米这些令人难受的话与耶稣在马太福音廿三章十三至卅九节冷酷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相提并论,设法缓和这些话的冲击力。但当这些同一的宗教当局之憎恨把耶稣送上十字架时,从十字架传来的话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廿三34),然而耶利米只能苦毒地说,‘不要赦免他们的罪孽……’(第23节)。至于有人说耶利米的反应不是出于个人自尊心遭攻击而受伤之故,他看对方不只是他个人的仇敌,而且是 神的仇敌,他们是公然藐视耶和华的话,所以可以正确地而且直言无隐地毫不容情的加以定罪,这样的辩称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历史被人残酷的罪行污染了,这些人毫无疑问地相信他们能证明所作的是正当的,声称那样作乃是 神的旨意。

那么,这意思是不是说,所以 神最后的话必须是‘不要赦免……’么?不,让我们承认,耶利米在这里是有瑕疵的,不但从十字架的角度来看,而甚至从旧约最深的见地来看也是如此。在以赛亚书中,那个耶和华的仆人接受苦难、侮辱,和敌对为祂在世上救赎使命的一部分,这是 神怎样把健康和完美带给人的情形:

祂被欺压,
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赛五十三7

耶利米被欺压而且受苦;但他开口并且尖声大叫,要咒诅临到那些逼迫他的人。有瑕疵,对,但如此更真正表现出他像我们一样的人。那些自白给我们显明没有石膏模型那样光滑毫无瑕疵的圣人,只有平常人,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是一个经常有信心弱的人,他经历黯淡绝望的时期,而且他有时太容易以自己暴躁的情感作为 神的旨意。有瑕疵,对,‘然而,耶和华啊,你都知道’(第23节,请比较十二3,十五15)。虽然在廿三节的话使耶利米能从 神分受他的经验而且知道敌方威胁先知性命的事实支取力量, 神也知道耶利米是那一种人,正是照着他的本相接受他,而且在漫长多苦多难的岁月中仍旧用他作祂的先知。 神若不是像那样的话,我们任何人都不会有多大希望了。――《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