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以西结书第十二章

 

四、审判的确定(十二1十九14

自十二章一至二十节,先知的信息集中在被掳的事件,一至十六节与四、五章相似,有若干象征的动作,来表明以色列民族的厄运,描述他们如何设法逃难的慌乱。十七至二十节再加说明。

以西结必再回来,在提勒亚毕之地,与那些被掳的人们在一起。根据历史的考据,西底家王与王族一同在晚间由城墙破口处逃离,终于被围城的巴比伦军队捕获,被铁链捆锁,带到巴比伦去(可参阅王下廿五47;耶卅九47,五十二711)。这事件本也在本章内加以描述。

大多学者认为,先知表象的动作应在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沦落之前。在败亡后再加补记。这种说法也可看出本章写作之过程,并非没有可能。

本章目的,仍在唤醒以色列民,面对历史的现实。在圣城被围直至攻破,人们应该看出这是神公义的审判。他们不能继续麻木不仁,视若无睹。当神的圣洁被漠视,公义受忽略,怎能逃避耶和华的忿怒?耶路撒冷城的安全已经失去,人无论怎样设法逃离,是无法避免可怕的刑罚,因为神是轻慢不得的。

 

一、被掳的惨状(十二120

在十二章一至十六节,一幅被掳的灾情图,由先知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至二节为引言。三至六节描述逃难的惨状。八至十六节有一番解释。在十七至二十节再作说明,描述饥馑的恐慌。这些都反映先知的忧苦,也说明耶和华虽在忿怒中,仍有无限的慈怜,祂为子民们的痛苦而忧伤。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人子阿,你住在悖逆的家中。他们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因为他们是悖逆之家。”(十二12

以西结本来不形容他居住的环境及与他同住人们的状况。这还是耶和华向他描述,使他可以知道。他们是在属灵方面瞎眼与耳聋的。神也这样指示先知以赛亚(六10)。

他们是悖逆之家,这在二章五至七节曾经描述,耶和华对他们仍不失望,还想进入他们的心,使他们重新有敏感。神希冀他们苏醒,“或者可以揣摩思想”(3节)。神对他们仍旧没有放弃,继续对他们期望。

但是事实摆在那里,先知以西结在过去年余的时间,不住向他们传讲,但是他们没有反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似乎毫无感受。

“所以人子阿,你要预备掳去使用的对象,在白日当他们眼前从你所住的地方移到别处去。他们虽是悖逆之家,或者可以揣摩思想。”(3节)

被掳时应携带最重要的对象,据说是皮袋、草席与饭碗。皮袋是为装粉,也可装水。又可权充枕头。草席可以躺坐之用,饭碗可为饮食所需的器皿。这是第三世纪拉比的说法。1先知是必须在白天搬这些东西,使别人可以看见。在三至七节,先知表象的动作,为使人们注意来看,以致明白其中的涵义。

“或者”是一种不大肯定的语气,因为先知从耶和华的口吻及观察实际的情况,没有把握是否有切实际的效果。但他仍是带着一种希望。“他们虽是悖逆之家”,“虽然”也带着怀疑来,但是在怀疑中有希望,是值得注意的。

先知的信息尽管是警戒与指责,有无限之公义的语气,却仍要为神发出呼召的声音,呼召他们悔改。这正如耶利米书廿六章三节:“或者他们肯听从……使我后悔不将因他们所行的恶,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参阅卅六3)。可见先知的信息表面看只是消极的,其实有积极的成分。

“你要在白日当他们眼前带出你的对象去,好像预备掳去使用的对象。到了晚上,你要在他们眼前亲自出去,像被掳的人出去一样。”(4节)

第三节所说的动作,再在四至六节加以说明。带着被掳之行装,在白天出去,为引起人们注意,大家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昭彰,真正出去逃脱应在晚上。

在晚上走,也表明一种怯弱的姿态,很羞耻不敢见人,以色列人被掳,也有这样卑贱的经验。

晚上也表征着灾难与祸患,只有白天仍带着希望。例如耶利米书十三章十六节:“耶和华你们的神未使黑暗来到,你们的脚未在昏暗山上绊跌之先,当将荣耀归给祂,免得你们盼望光明,祂使光明变为黑荫,成为幽暗。”

“你要在他们眼前挖通了墙,从其中将对象带出去。”(5节)

如果晚间仍有人在看先知的动作,他就在他们面前挖墙,将那些对象带出去。这墙是指房屋,而不是指城墙。在巴比伦的房屋墙垣用泥版造成,就是将泥砖成块在阳光下晒干,所以要挖穿,十分简易,因为泥砖不是石头或瓦片,很脆弱。巴勒士坦的砖石坚硬,所以挖起来也比较困难。先知所带出去的对象,也是第三节所说的被掳者应用的对象。

“到天黑时,你要当他们眼前搭在肩头上带出去。并要蒙住脸看不见地,因为我立你作以色列家的豫兆。”(6节)

他们要逃离,在白天已经将行李整理好,等到晚上才可离去,因为这样就可避开多人的眼目。

在逃离时,十分羞耻的感觉,甚至蒙住脸,好似妓女一般(参阅创卅八15;又赛四十七2起;鸿三5起),又是举哀的动作(参阅撒下十五30;耶十四4及斯六12,七8)。从此他们有失国之苦。他们蒙住脸看不见地,表明他们不得再看见故土,是他们自己放弃这佳美之地。耶利米书廿二章十二节,论约西亚王的儿子沙龙,将来死在被掳之地方,必不得再见这地。

在本章十二节论君王不得再见这地,也许是指西底家王被巴比伦王挖出眼睛,成为残废盲人。这里的涵义也有这个可能。

这就成为以色列的预兆,在用字方面不是与四章三节及十四章八节(又二十1220)相同,“证据”或“警戒”,而是在廿四章廿四、廿七节的“预兆”相同。这些象征性的动作,必是神启示的目的,也让人们看见神公义的审判下的惨状。

“我就照着所吩咐的去行,白日带出我的对象,好像预备掳去使用的对象。到了晚上,我用手挖通了墙。天黑的时候,就当他们眼前搭在肩头上带出去。”(7节)

这是承接上述的话,重复为着重的语气。在晚上,先知用手挖墙,好像那时连工具都没有了,可见因战事将一切成为兵器,甚至连逃命的机会都缺少,在紧急慌乱之下,用手挖通城墙,为求急速逃离。

此处不再提到蒙头的事,是作者的用意否?甚难猜测,可见重点不在此处。这里神的命令其不再加上新的意思。这些事是当着他们眼前,众目昭彰,是公然的,为促大家警觉事态的严重,正视神公义的审判,无可避免。

从本章八至十六节,再行加以解释。十节,“你要对他们说”,十一节,“你要说”,似强调这些事件发生前必需的说明。人们好似无法明白这些灾殃的来临,他们在无助之中,发出的问题:你这样行,与我们有甚么关系?(廿四19)。这是甚么意思,你不指示我们么?(卅七18)。神藉先知所有的象征性动作,甚至不只用话语来解释,为使他们切实明白,因为严重的事件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展之中。

“次日早晨,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阿,以色列家,就是那悖逆之家,岂不是问你说,你作什么呢?”(89节)

以色列是悖逆之家,他们不信神的作为,所以质疑先知,其实先知的动作已经十分具体的说明。

在经文中有一用词,希腊文译词:“看哪”或说“你看”!人子阿,你看以色列一定会这样发问,是一种十分肯定的语气。他们不愿接受审判的事实,他们的乐观是一种肤浅的因循与苟且,逃避现实,不愿面对神的公义。所以这里再重复地提出,他们是悖逆之家。

“你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这是关乎耶路撒冷的君王,和他周围以色列全家的预表。”(10节)

神要先知向以色列人具体地说明,这是关乎耶路撒冷的事,尤其是君王,指西底家而言。本节之外,还有十二至十四节,十九至二十节。

以色列全家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在圣城被围的时候全以色列民都在灾难之中。

“预表”原意为“担子”,是指预备被掳去使用的对象(7节),是君王首领与逃难的人必须负荷的。在叙利亚译文作:“这是耶路撒冷君王所负荷的担子,也是以色列全家都与他一同担负的。”在亚兰文译词作:“先知论耶路撒冷的预言,是关乎君王的。”2

“和他周围以色列全家”中译词“周围”也有商榷的余地。原文为“在中间”,或指在耶路撒冷中间,或指在以色列中间。在耶路撒冷中间,是说这城败亡,以色列全家也随之沦亡了。如果是在以色列中间,是指首领君王,他们是全民的代表,君王败落,是国家沦亡的现象。君王与国家共存亡。何西阿书十章七节:至于撒玛利亚他的王必灭没,如水面的沫子一般。原意为:撒玛利亚必灭没,王就如水面的沫子消灭。在耶利米哀歌四章二十节,耶和华的受膏者也是指西底家,好比我们“鼻中的气”,是生命的气息,人民与他息息相关,在他的荫下,才可在列国存活。他是国家的掌舵者。

“你要说,我作你们的预兆,我怎样行,他们所遭遇的也必怎样,他们必被掳去。”(11节)

先知已经作了表征被掳的动作。“他们”是指君王与百姓,他们也必有同样的动作,只是不再作为表征,却成为实际的行动。那些被掳者必要离开本地,到外邦去,是少数的余民。以西结是对被掳者所说的,但是他是做给耶路撒冷的人看,让他们明白,被掳是必然的,遗留在本地的,所遭遇的未必比离去的人好。

“他们中间的君王,也必在天黑的时候将对象搭在肩头上带出去。他们要挖通了墙,从其中带出去。他必蒙住脸,眼看不见地。”(12节)

这节经文是重复第七节,但“中间”,“其中”,是重复第十节的话。君王是在以色列人中间,“其中”是指耶路撒冷城中间。

七十士译本稍有不同,但涵义仍是一样的。他们挖通了墙,只说是他们从城墙的破处突围而出。这是说明西底家王率领少数的军队从耶路撒冷逃离(可参阅十一79)。他的脸蒙住,不是看不见地,而是别人看不出是他,这样他的身分就不显明。

“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网罗中缠住,我必带他到迦勒底人之地的巴比伦,他虽死在那里,却看不见那地。”(13节)

撒网将他缠住,这是捕捉鸟兽的方法(参阅七何12及结十九8)。箴言廿九章五节,设网罗绊脚,而被捕获。西底家王被巴比伦军队捕获而带到该地。他的眼睛被挖掉,成为盲人(参阅王下廿五7;耶卅九7,五十二11)。他看不见那地,此处指迦勒底地。在六节是指故土的地方。

这里是指他一无所见,他不再有任何生活的动作,已成为废物,在那里等死。这里还预言他必将死在那里,只有此处预先提到他死在巴比伦,外邦之地是污秽之处,他死在污秽中,也是极大的羞辱。事实确是如此,耶利米的预言(廿二10起)就应验了(五十二11)。西底家死在巴比伦,正好似约哈斯死在埃及(王下廿三34)。在十七章十六节再提到他在巴比伦死亡。在异邦死亡,是神的咒诅,如阿摩司预言亚玛谢这祭司,将死在污秽之地(摩七17)。以赛亚书廿二章十八节,舍伯那死:耶利米书二十章六节,巴施户珥之死。

“周围一切帮助他的,和他所有的军队,我必分散四方,也要拔刀追赶他们。”(14节)

一切帮助他的,可能是指守卫与侍从,以及保护他的军队,都被分散四方,好似被风吹散,这也是指被掳的情况,记载在列王纪下廿五章五节,耶利米书五十二章八节。他们被追赶被刀杀,又一幅战争的图画,在本书(以西结书)卅七章一至二节战场的画面。

这也可在五章二节看到类似的话:任风吹散,拔刀追赶。神以刀剑为刑罚的方法,在先知著作中,屡见不鲜,是必有的情形。

“我将他们四散在列国,分散在列邦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15节)

本节与十七章廿一节相似,都是对西底家王与百姓们被掳的事而说的。这里提到分散,不仅是西底家的军队,更是整个的民族,不仅到巴比伦,更是到列国万邦。

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是“认识的方式”(Recognition formula),是本书的特色。

“我却要留下他们几个人得免刀剑,饥荒,瘟疫,使他们在所到的各国中,述说他们一切可憎的事。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16节)

此处十五、十六节应为六章十一、十二节之结语,因为六章十三、十四节为六章一至七节的结论。3这里有刀剑、饥荒、瘟疫三项的刑罚,同时也提到余民的蒙救。他们被掳到外邦,成为这些事的见证,为要在所到的列国,述说他们一切可憎的事,就是拜偶像犯罪的事,说明神罚恶的见证,这就使外邦人知道并认识耶和华。

在十二章一至十六节的结构与主题,可作一番综合性的研究。本段共有三分段:(一)命令(36节);(二)动作(7节);(三)解释(815节):最后才有结语。

在第一小段中重点在先知应受命有象征性动作,所以他就照着行了。第三小段的解释,着重先知是“预兆”,预言被掳的事,被掳与分散是必有的,但神仍保守余民,为要见证神公义的审判,承认耶路撒冷人罪恶的事,使万民因此认识耶和华。

先知的动作不仅是表征的,也是预言的,而这预言果然就应验了。这里是以君王为首,也连带着百姓。羞辱是必有的,蒙住脸又看不见,盲目之后看不见故土与外地,是西底家的经验,也是以色列人的经验,他们虽没有瞎眼,但同样看不见两地的实况。

有关被掳的事,有两项主要的表征动作在四、五章,就是污秽的食物与吹散的须发。先知说明被掳是无可避免的,他并非无意以劝导以色列人悔改,却看出他们是悖逆之家,罪孽已经太深重了,无可救药。当耶和华命令先知以西结,真看不见人们还有谦卑的心来听取先知的话(参阅二57,三727),以象征的动作来传出信息,无非促使他们注意而思想。

从历史的见证看,耶路撒冷城墙的破裂(5节),王家的厄运(1214节),都已成为应验的预言。毁灭与沦亡已成事实,遗留的余民痛定思痛,必须向列国宣布耶和华公义的信实。

本段(十二1720)与上段(116节),在形式上十分相似。先知以西结再以行动,说明耶路撒冷城的情势。这段也与四章十至十一节相关,因为这二者都是描述围城中吃喝的事。在四章,因被围困的城中食物缺少,但此处只指情绪方面,他们吃饭胆战,喝水必惶惶忧虑。

先知似对以色列地的居民,是耶路撒冷城为中心的。关于耶路撒冷的居民,正如十一章十五节,十五章六节,在这城被毁之前,可能是在五九三至五八七年之间。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人子阿,你吃饭必胆战,喝水必惶惶忧虑。”(1718节)

胆战、惊惶及忧虑,在三章十二、十三节以及卅七章七节,卅八章十九节,常与地震有关。有时是描述战马,有胆战与惊惶。胆战有时含有猛烈的怒气(伯卅九24)、悲哀(撒下十九1)、怒气(哈三2)。

这必是先知的经验,因为神的手必震动他,使他惊惧非常。可惜以色列人仍麻木不仁,不能看见事态的严重。再比较四章十节起,这里补充的描写,将心理状态来描写就更具体了。

“你要对这地的百姓说,主耶和华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地的居民,如此说,他们吃饭必忧虑,喝水必惊惶。因其中居住的众人所行强暴的事,这地必然荒废,一无所存。”(19节)

他对这地的百姓说,这百姓是指平民,与统治阶级有别。当灾难真的来到的时候,必会有惊慌的现象。其实归纳起来,以色列的败落,是与道德有关,强暴的事遭致地土的荒废。

本节又与四章十六节有密切的关系,是描述同一种情况。“这地”指犹大地,是超过耶路撒冷城之范围。

“有居民的城邑必变为荒场,地也必变为荒废,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20节)

有居民的城邑,特别指在城中拥有房产的人们,如果变为荒场,就完全丧失了财产。4

先知从他自己胆战与惊惶的经验中,明白神的旨意。人们从先知的表现,逐渐明白神公义的刑罚,这必会影响他们,使他们看见神启示的真理。他们因此就认识公义的神。

先知可从以色列承受地土至丧失地土的比较之下,更说明神的旨意:

(一)他们原无定居的人民(申廿六59;书34章),现在可得着耶和华赐给他们地土。

    他们虽是定居的民,但现在必须逃离(结十二1141920节)。

(二)以色列人围困耶利哥城,以后就可获取这城(书6章)。

    现在以色列人被围困,耶路撒冷城好似昔日的耶利哥(四13)。

(三)以色列人在吉甲有筵席庆祝(书五1012)。

    现在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受饥荒之苦(四916,五10)。

(四)迦南人胆战惊惶(书五1;出十五1416)。

    以色列人现在胆战惊惶(四16,七2627,十二1719上)。

(五)迦南人被毁灭,又被驱逐(书811章;士一章;摩二9)。

    以色列人也被驱逐与毁灭(5章)。

(六)以色列看到仇敌失败而欢欣(书十2227)。

    现在以色列人的命运,被仇敌讥笑(六1112)。

(七)以色列人得了地业之后,就有新纪元开始了(书十一23;王上八56)。

    现在以色列人失去地土,旧的时代应该就此结束(七章)。

在本段的结构与主题中,有启示的方式(17节):命令动作(18节),命令解释(19节上),有关耶路撒冷居民吃喝惊惶的状态(19节上),又提到他们不法的后果(19节下)。最后是全地的荒废,以“认识的方式”作结,因为这样人们必真的认识耶和华。

惊惶先是身体的胆战,进而有情绪的不安与扰乱。在主题方面始终着重耶路撒冷城的荒废与城中居民的毁灭。但是不仅是在耶路撒冷城,也包括犹大其他的城邑。

先知着重饮食的情况,因为这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应该欢欢喜喜吃饭,心中快乐喝酒(传九7;参阅诗四十二4,八十6,三24)。但是那只在神悦纳人们作为之情况之下,现在神对以色列人只有忿怒,施以刑罚。吃喝成为最痛苦艰难的情况。

 

1 R. Hiyya bar Abba, Lamentations Rabba 123 Babylonian Talmud, Nedarim 40b 列出点灯,取代皮袋。

2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212.

3 W. Zimmerli, Ezekiel, 267.

4 参阅 Albrecht Alt, "Micha 215  in Juda" in Kleine Schriften zur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 3, 373,81.

 

二、真先知特征(十二2128

自廿一至廿八节,内容方面可说是十分典型的先知著作,先知将论述的数据重复使用。廿一至廿五节为一段,廿六至廿八节为另一段,二者用语相同,主题相关,文体相仿。重题在于神的话必定实现,有点辩论的口吻,好似玛拉基书。

在论调上,是末事论的,先知以西结这时心中一真为审判的事所困,所以特别警戒被掳者,不可存有虚无的希望。耶路撒冷沦亡是必然的,灾祸一定不可避免。在廿四、五节尤其以连接词(ky)来论说。廿五节是继续廿三节,而廿四节将廿三节的“异象”加以说明。

本段为说明以西结自己是真先知,十三章就论假先知了。耶利米与以西结二人都在传道的事工上失败了,因为人们都不肯接受他们的信息,甚至有人怀疑他们所传的是否真实,好似他们所讲的一切异象都落了空(22节)。在西底家王在位的时候,巴比伦军队在主前五八八年一月才来到,使人们都不大相信先知的预言。

俗语到处流传,人们不敬虔的态度看来十分普遍。所以耶和华十分忿怒,祂说必使这俗语止息,先知一切的预言必都应验。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阿,在你们以色列地,怎么有这俗语说,日子迟延,一切异象都落了空呢?”(十二2122

在耶和华向“人子”说话的时候,通常必先要吩咐他作甚么。但此处祂对人子说,在你们以色列地,好似先知只在一般人民中间,神直接指着他,要他体会当时的处境。

当时的闲话很多,在以色列地,有流传的俗语。“俗语”有时译为“格言”,是简单的短句。他们说先知的话不算数,因为都没有应验,不足重视。

“日子迟延”,原意为时间过了很久,已令人感到厌烦,但是先知的信息并未实现。“异象”原意为“看见”,是先知属灵的见解,也是他卓见,所以与“信息”是同一的。这里专指以西结预言灾祸来到,是耶和华审判的信息。那真是十分耸人听闻的消息,但是人们在惊惧之后,结果没有来到,以致使人虚惊一场。他们一看不会应验,就因此嗤之以鼻,带着一种讥笑的口吻,认为先知小题大做,过分夸张,根本只是威吓而已,没有那么严重,不必那么大惊小怪,于是他们就松弛下来,毫无忌惮。甚至大家流传这样的闲话,认为一切异象,即先知的话,都落了空,不会成为实际,不必惊怕。

“你要告诉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这俗语止息。以色列家中不再用这俗语,你却要对他们说,日子临近,一切的异象必都应验。”(23节)

神要阻止这种俗语,因为这是没有根据的流言。七十士译词与原意有出入,因为译词:我要收回这俗语,“收回”与“止息”的意义不同。

上节“日子迟延”,在本节改为“日子临近”,有的在“一切异象”再加上“事件”,在中文译词中没有,却可译为“话语”,因为先知的话语十分重要,必须应验。5其实“应验”原意为“说话”,是“话语”的动词形式。异象仍指先知的信息,而这信息必须说出来,成为有力的话语。

“从此,在以色列家中必不再有虚假的异象,和奉承的占卜。”(24节)

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一直以为先知的信息只是虚假的异象,人们不信灾祸的来到,认为这些不会实现,是不足置信的。奉承的占卜原意也是听来似乎是很可取悦于人的,其实却毫无凭据。但是这却为以色列人大众所寻求的,他们以为虚假的,其实是真实的,只有假先知所说的异象才是虚假的,不可相信。先知们决不占卜,预言将来,这种迷信的举动,却使以色列人信以为真。

神是不能容忍这种虚妄与迷信存在,但是人们的罪恶却要这些。他们对先见说,不要望见不吉利的事,对先知说,不要向我们讲正直的话,要向我们说柔和的话,言虚幻的事(赛三十11)。他们说,若有人心存虚假,用谎言说,我要向你们预言得清酒和浓酒,那人就必作这民的先知(弥二11)。假先知将鱼目混珠,歪曲真理,是那么罪恶的事。

“我耶和华说话,所说的必定成就,不再延。你们这悖逆之家,我所说的话,必趁你们在世的日子成就。这是主耶和华说的。”(25节)

耶和华的话不会再迟延,必定成就。在原意可直译为:“我所说的,就是我说的。”这是确切的话,不能更改。本节与廿八节相同。

在趁你们在世的日子,表明不久的将来。事实上先知以西结开始传道是在主前五九三年,在五八七年就开始应验了,可见并没有迟延甚久。

回想在希西家时代,他听见有关犹大将来败亡的事,他却自信地说,“在我的年日中必有太平和稳固的境况。”但那太平的日子并未维持多久。以西结预言时,日子就更近了,一切都要应验。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人子阿,以色列家的人说,他所见的异象,是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所说的预言,是指着极远的时候。”(2627节)

自廿六至廿八节,在有些古卷是没有的,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是以后出于编辑者的手。6

以西结受命向以色列家的人说,这些人是被掳的人,使他们明白,那是关乎将来的事,是极远的时候。这里不是说他们不信,廿二节的话不是他们说的,他们有信心,但是他们的信心不具体,对将来没有把握,所以需要先知确实的话。这样他们既对将来怀着盼望,虽需等候很久的时间,却使现今的生活不致失去意义。

这正如哈巴谷的话: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二3)。看来这还不是快要应验的事,还在极远的时候。

“所以你要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话没有一句再延的,我所说的必定成就。这是主耶和华说的。”(28节)

这句话是为重复廿五节上,可能是对待留在本地的那些缺少信心的人们,也可能包括被掳到外地的人们,他们仍需确实的保证。

人们都容易短视,只看现状,不能看得远。那些没有远大眼光的人们,需要先知进一步的保证。所以耶和华再说,祂藉先知所说的,句句都要定准,没有一句会误,所说的必定成就。

以赛亚描写那些只求现状的人:谁知,人倒欢喜快乐,宰牛杀羊,吃肉喝酒说,我们吃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廿二13)。新约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卅二节保罗的话:“我若当日像寻常人,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那于我有甚么益处呢?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但是人必须面对神,面对祂的话,所以不可随意,必需认真,神是轻慢不得的,应向神存顺服的心,知道神的话一定实现。这也是彼得后书第三章所着重的。

 

5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228.

6 F.V. Filson, "The Omission of Ezekeil 122628 and 3623b38 in Codex 967,"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62 1943 2782.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基督教阿们网